【历史故事】马镫的发明与中国古代骑兵( 三 )


前马镫时代的骑兵
【历史故事】马镫的发明与中国古代骑兵】历史上 , 人类驯服马匹后最初主要是用以驾车 。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后 , 人类用马骑乘逐渐多起来 , 骑兵因此逐渐得到发展 。 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 , 亚述是较早发展骑兵的 。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骑士普遍裸骑光背马 , 之后有时在马背上铺一张兽皮 。 到公元前7世纪 , 亚述骑兵乘马普遍在马背上铺一块特制的长方形软垫 。 伊拉克尼尼微的亚述宫殿遗址中留下了多幅公元前7世纪时亚述王骑马猎狮的浮雕 , 可见骑乘马无鞍无镫 , 马背上铺有长方形软垫 , 其猎狮动作体现了早期骑兵的基本战斗方式或战术:一是引弓射箭 , 即骑射;二是用短矛扎刺;其三 , 这种短矛也可以用作投枪掷击 , 所以握矛姿势为反手握矛(拇指向后) , 可以扎刺 , 也可以投掷击敌 。 亚述骑兵还经常带盾和剑 , 先盾矛配合使用 , 矛掷出后 , 就使用剑盾 。
亚述之后 , 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队都进一步发展了骑兵 。 他们的骑兵乘马仍然无鞍无镫 , 在马背上铺设低平的软垫 。 波斯骑兵的马背垫常像波斯地毯一样华丽 , 可能就是毛毡质的 。 公元1世纪时毁于火山喷发的罗马庞贝古城中留下了一幅彩石镶嵌的大型壁画 , 描绘了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决战情景 。 特别需注意的是壁画中亚历山大大帝的持矛姿势为顺手(拇指向前)握持矛柄后部 , 挺矛向前冲刺 , 这是骑兵马上格斗的冲击战术 。 由此来看 , 到此时骑兵最基本的几种格斗战术都已形成 。
中国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1世纪)已有武装骑士 , 在河南安阳殷墟中曾发现武装骑士及其乘马的遗骸 。 此后直到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00年) , 见不到中国骑兵发展的资料 。 战国时期骑兵逐渐得到发展 , 特别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 , 战国七雄日益重视骑兵 , 骑兵因而发展为军队中与战车并列的快速机动兵种 , 秦楚等大国形成了“持戟百万 , 车千乘 , 骑万匹”的兵力结构 。 当时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靠得最近的赵国骑兵最发达 , 其规模估计超过了万骑 。 中国战国晚期的骑兵发展与亚历山大大帝发展马其顿骑兵的时间相当 , 战国晚期的有关图像资料反映出 , 当时中国骑兵乘马也无鞍无镫 , 在马背上有一个低平的垫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的众多骑兵俑 , 向世界展示了公元前3世纪最真切的骑兵和战马形象:骑兵穿着简单的护体铠甲 , 战马背上设有低平的软垫 , 无镫 。 后来在新疆鄯善苏贝希曾出土一套公元前的马具 , 也是这样的低平软垫 , 形态与秦俑战马的马背垫几乎没有差别 。 西汉前中期的中国骑兵仍保持了这样的装具 , 骑兵铠甲也非常简单 , 这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发现的西汉骑兵俑群和其他一些资料中有清楚反映 。
欧亚中部草原是东西方的连接地带 ,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留下的大量艺术品中骑士和马的形象 , 也常见马背上有一块低平的垫子 , 普遍无镫 。 在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巴泽雷克冢墓中曾出土一件马背垫实物 , 由两个皮革垫子缝合起来 , 整体像一块方形小毯子 , 经过骑乘使用 , 中间被压得较薄 , 前后部仍较厚 。 由此可知 , 在那个时代 , 东西方包括欧亚草原地带的骑兵马具水平大致差不多 , 大家都使用马背垫 , 无镫 , 马背垫的具体形状以及制法、装饰可能多种多样 , 但都很低平 , 应都是软垫 。
这一时期骑兵在使用马背垫的时候 , 多半是不便用镫的 , 因为皮革或毛毡质的软垫难以为马镫(无论单镫还是双镫)提供牢靠的支撑 。 由此我们可以再说说前面提到的乌克兰切尔托姆雷克银瓶图纹的马具辨识问题 。 这个银瓶的年代和出土地点与巴泽雷克的马背垫接近 , 几乎是同时代欧亚中部草原民族的遗物 , 银瓶图纹中的所谓马鞍非常低平 , 说其是马背垫可能更合适 , 那么 , 马背垫上挂下的一条绳带 , 把它看成马镫合适 , 还是看成固定马背垫的绳带合适?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无须做结论 , 但应该有基本判断 , 即没有实物证据和同时期丰富旁证的细小图纹辨识是不可靠的 。
马鞍的可靠身影 , 到公元纪年前后 , 在东西方的骑兵马具中都出现了 。 这时正当中国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 欧洲处于罗马帝制到来的前夕 。 马鞍与马背垫的显著区别是有翘起的前后鞍桥 , 这需要有硬质的支架 , 就如同在马背上安了一个座椅 , 从而使骑马的舒适度显著改善 。 中国西汉晚期的铜器刻纹图像和公元前后古罗马的石刻雕像上 , 都有了马鞍的形象刻画 。 到公元2世纪前后 , 在中国东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图像资料中 , 马鞍就很常见了 。 然而 , 依旧普遍没有马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