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论赵孟頫的书画艺术成就与董其昌的“矛盾”(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28.4cm×90.2cm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在山水画中 , 将“逸”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 成为“元四大家”的“标杆” 。 以《鹊华秋色图》为例 , 此图是赵孟頫回到吴兴后回忆其在山东济南见闻而作 。 鹊华二山同是济南附近的名山 , 此图右边突立的是“华不注山” , 左边是“鹊山” 。 两山之间一片辽阔的水域好似一望无际的平原 。 近处树木大得夸张 , 相比之下两山显得很小 。 中有诸多杂树 , 被赵疏落布置 , 三五成行 。 借着树木的组合排列 , 画面中弥漫着一种整体和谐的韵律 。 鹊山山脚下的屋舍、山羊和村野老农 , 以及舟中的渔夫 , 这些物象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山水间隐逸生活的渴望 。 从整体意境来看 , 此画平淡天真 , 毫无矫饰 , 都是作者心境的透露 。 从应物象形看 , 此画没有遵守物体真实的比例 , 并不是对现世实景的真实描绘 , 而是赵孟頫的意造 , 借由画中透露的逸韵 , 超越人间世的痛苦与哀愁 , 进入一个理想的精神原乡 。 因此赵孟頫以自己人生际遇和卓越的才华 , 写出心中之山水 , 将文人画本有的“逸”的精神推向新的高峰 。
文章图片
明董其昌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鹊华秋色图》后共题跋了五次 , 在他的《容台别集》里亦提到此画:“余家有赵伯驹《春山读书图》、赵大年《江乡清夏图》 。 今年项晦甫复以赵子昂《鹊华秋色卷》见贻 。 余兼采三赵笔意为此图,然赵吴兴已兼二子,余所学则吴兴为多也 。 ”
文章图片
明董其昌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里的赵大年被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归入“南宗”,赵伯驹入“北宗”,赵孟頫为兼有南北二宗者 , 故不入分别 。 颜晓军认为:“《鹊华秋色图》,以及其他一些设色作品对董其昌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 ”董其昌推崇的清雅冲淡的“南宗”水墨 , 正是赵孟頫坚持的方向 。 此外 , 赵反对宋代的院体画 , 认为其过于雕琢 , 是匠人所为 , 不如文人画之自然 , 在董那里 , “匠气”也受到很严厉的抨击 , 他推崇的“士气”也与赵不谋而合 。
2.书画同源:书法表现绘画的意趣
在赵孟頫之前 , 已有一些画家意识到书法与绘画的共通性 , 但都是零散的见解 。 直到赵孟頫才系统地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 。 他兼具书法家和画家的双重身份 , 拥有两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 , 并通过自己的作品 , 为后人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 因此 , 赵孟頫开创性的另一方面 , 是在绘画中展现书法性线条的表现性、抒情性 , 并且颇具操作性 。
文章图片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27.5cm×62.8cm纸本水墨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如何引书入画 , 赵孟頫应该深谙其道 。 他在《秀石疏林图》中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 写竹还于八法通 。 若也有人能会此 , 方知书画本来同 。 ”在中国书法中 , “飞白”通常有两种解释 , 其一为传说中蔡邕创造的“飞白书” , 写时散锋铺毫 , 如写草隶 , 不同于纯粹枯笔的干涸感 , 而是时润时枯 , 追求丝丝露白 , 状若云卷;其二是笔画中因速度加快或墨量减少而导致的线条变化 。 传统绘画中对石的表现 , 最独特便是以侧锋刷出的轮廓:画时速度较快 , 发力因需要而变 , 露丝处增其苍茫 , 湿润处助其浑厚 , 丰富了山石的层次 , 斧劈等皴法亦是如此 。 这样的技法与书法中的飞白有所共通 。 “籀”是指篆籀之书 , 在书写时 , 毛笔常处于中锋角度 , 笔画结实 , 且多用回锋起笔 , 线条圆净 , 经过岁月的侵蚀 , 有些线条也变得轮廓崎岖 , 状若锈铁;笔画与笔画间往往回环缭绕、连接紧密 , 有如树木之茂密 。
- 【古籍】犹如“天书”,罕见西夏文敦煌遗书曝光
- 「黄帝」古籍中发现黄帝战蚩尤的历史真相,其中隐藏着史前文明的终极秘密
- 古籍▲薛磊:蒙金战争时期干支纪年官印新考
- 李建成@敦煌发现一本神秘古籍,揭开李建成被杀的真相,专家说:难怪如此
- 古籍@王宏斌: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
- 『信不信你就是历史』苏州天天能看到ufo,UFO自古就有:盘点古籍记载的地外文明
- 『山海经』比《山海经》更加神秘的三本古籍,不仅有外星人,还有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