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有效 让孩子智商变高的方法?多在乎、多鼓励


真实有效 让孩子智商变高的方法?多在乎、多鼓励

文章插图
编按:「毕马龙效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发现 。意指我们全心投入的信念──不论是真实还是想像──也同样可以活过来,在世界上产生十分真实的改变 。反面就是所谓的「魔像效应」:当我们接受他人的坏想法──把这些想法想成是我们周围每个人抱持的想法—的时候,结果可能会惨烈无比 。(本文摘自《人慈》一书,作者为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以下为摘文 。)
「期望」决定「表现」
1963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剑桥,年轻的心理学家罗勃.罗森塔尔(Bob Rosenthal)决定在他位于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尝试一个小实验 。他在两个鼠笼旁放了不同的标志,来标示其中一笼老鼠为特别受训过的聪明样本,而另一群则是蠢笨的 。
那天稍晚,罗森塔尔指示学生把老鼠放进迷宫,并记录每一只花多少时间找到出路 。他没跟学生说的是,事实上这里面没有哪只动物特别突出──它们全都是普通的实验鼠 。
但接着某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学生「相信」比较聪明的那群老鼠,真的表现比较好 。简直有如魔法 。那些「聪明」的老鼠尽管和「笨」的同类没有差别,表现却是两倍优秀 。
一开始,没人相信罗森塔尔 。「针对这场实验,任何部分我都很难发表 。」他几十年后这么回忆道 。就连他自己一开始也很难接受,这里头没有神秘力量来起作用,反而有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 。罗森塔尔后来才了解到,他的学生对待「聪明」老鼠──那些他们期望比较高的老鼠──比较温暖而温柔 。这样的对待改变了老鼠的行为,强化了它们的表现 。
实验之后,有一个激进的想法在他心中生根;他坚信自己发现了一个看不见但基本的力量 。「如果人期望老鼠变聪明就真的变聪明的话,」罗森塔尔在《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上推测,那么,认为学生若受老师期望就可以变聪明,应该也不会太牵强 。
几周后,这位心理学家收到了一封信 。寄信者是旧金山司布鲁斯小学(Spruce Elementary School)的校长,她读了罗森塔尔的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 。「请让我知道我能否效劳 。」她写道 。罗森塔尔根本不作他想 。他立刻动手设计了一个新实验 。这次他的受试对象不是实验鼠,而是孩童 。
毕马龙效应
新学期开始时,司布鲁斯小学的老师得知有一位备受推崇的科学家罗森塔尔博士要给他们的学生做一个测验 。这个「学习变化测验」会显示那年谁将在学校进步最多 。
实际上那就是一个普通智力测验,然后,一旦分数结算之后,罗森塔尔和研究团队就没在管这分数了 。他们丢铜板来决定要跟老师说哪些孩子「天分高」 。同时,他们什么都没跟孩子讲 。
毫无疑问地,期望的力量很快就开始发挥魔力 。老师们更加关注、更加鼓励、更加赞扬「聪明」组的学生群,因此也改变了学生看待自己的看法 。这个效应在最年幼的孩子身上最明显,他们一年内智力分数平均起来就增加了27点 。增加最多的是那些外貌是拉美裔的男孩,也就是通常在加州会受到最低期望的群体 。
罗森塔尔把他这项发现命名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来自一名神话故事中的雕刻家;他实在太迷恋自己的作品,导致诸神决定让他的这尊雕像活过来 。我们全心投入的信念──不论是真实还是想像──也同样可以活过来,在世界上产生十分真实的改变 。毕马龙效应就类似安慰剂效应(我在第一章讨论过),只是说,这些期望不是对自己有益,而是对别人有益 。
【真实有效 让孩子智商变高的方法?多在乎、多鼓励】图/仅为情境图 。
我一开始心想,这么老的研究一定早就被证明错误了,就跟所有从1960年代以来各种迎合传媒的其他实验一样 。
完全不是 。50年下来,毕马龙效应依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发现 。这种效应已经在军方、大学、法庭、家庭、养老院和各种组织里进行的实验中测试过几百回 。确实,这个效应并不是到处都像罗森塔尔想的那么强,尤其是在儿童的智力测验表现上 。即便如此,2005年一项关键的回顾研究做出结论,认为大量的自然证据和实验证据证明,教师的期望明显是会影响学生──至少有时候会 。
高期望可以是种强效工具 。当管理者使用时,员工表现会更好 。军官使用时,士兵会更英勇善战 。护理师使用时,病患会更快康复 。
尽管如此,罗森塔尔的发现并没有引发他和研究团队所期待的革命 。「毕马龙效应是明明有效却过少运用的伟大科学,」一位以色列心理学家如此感叹 。「它本来该改变世界的程度不应只限于此,而这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