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中杨』怎样才能有效的学好中医呢?( 三 )


我们可以查阅《汉书》、《后汉书》的方术列传 , 就可以知道 , 方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 。 时代越往后走 , 人们对这个内证术 , 这个内证实验过程就越来越模糊 , 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很显然 , 到了这个时候 , 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 , 所以 , 只能在理上 , 在思辨上绕圈子 。
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 , 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 。 “格物致知”在这里不准备细讲 , 但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弄清楚 。
首先“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 。 这个知是觉的意思 , 也就是前面讲的心明的状态 。 就是要靠这个心明 , 这个觉 , 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 , 才能进行内证实验 。
那么 , 这个心明怎么来?通过格物来 , 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 , 格物是要远离物欲 , 这是一种精神境界 , 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 , 才有可能进入内证的状态 。
这个知就是智 。 儒、释、道都有 。 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其实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
在儒家经典《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大家想一想 , 这个止 , 这个定 , 这个静 , 这个安 , 如果不“格物”行不行?你不“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成天的物欲横流 , 想着这个股票要涨了 , 那个股票要跌了 , 你能够止、定、静、安吗?不能的话 , 怎么能得?怎么致知?
在道家那里 , 老子讲:“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是格物 。
而格物在佛教里 , 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 。 所以 , 格物在儒、释、道里都有所指 , 所指的层次虽然有差异 , 但大体的意义上是相近的 , 这个与宋明的认识显然是两码事 。
要获得内证的能力 , 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 这个条件不具备 , 或者弄错了 , 内证就无从谈起 。 宋明人将格物作细微地分析讲 , 作穷究讲 , 仅此一途 , 已见他们不明内证 , 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 。
所以 , 到现在我们就容易看清楚 , 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 ,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只眼睛 。 这实际上是造成我们认识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 。
【『乔中杨』怎样才能有效的学好中医呢?】因此 , 我们要想对中医 , 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 , 获得一个比较公正的认识 , 首先得从思想上扫清这个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