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中杨』怎样才能有效的学好中医呢?( 二 )
大家想一想 , 这是不是经典独具的魅力呢?一句话悟清了 , 都吃一辈子 , 那么 , 两句话 , 三句话 , 甚至整部《内经》你都搞清了 , 那会受用多少辈子呢?从林老的这个切身感受 , 我们看到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 , 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 , 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西 。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要说服大家把这个逐渐被放弃的东西 , 把这个已经改为选修的东西 , 重新重视起来 , 是不容易的 。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 总认为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 一代新人胜旧人 。 我们怎么会认可经典能够超越时空 , 超越时代 , 超越后世呢?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 , 但 , 又是在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存在的事实 。
我们要消除上述这个认识过程的障碍 , 仍然还得从理论的构建谈起 。 前面我们讨论过 , 中医经典不是光凭一个理性思考构建的 , 还有一个内证过程 , 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
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 , 构成了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的——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 。 而且这个未来 , 这个早熟的跨度异常之大 , 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地理解这个理论 , 比如说形而上的这个领域 , 现代科学的涉及就相当少 , 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说明 , 于是都归之为迷信和伪科学 。
实际上 , 并不是这么回事 , 只是它已经超出了形而下这个器世界的层面 , 它的认识半径不完全局限在形而下这个器世界 。 所以 , 你完全地用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它 , 就难以完全地发现它 。
而造成这样一个差异的原因 , 就在于它的这个实验不是常规的外证实验 , 它是内证实验 。 前面我向大家表述过 , 内证实验的问题不好谈 , 但是 , 这里是对内要真心探讨中医 , 这个问题不得不谈 。
这个实验不是靠买进多少设备、多少先进仪器构建起来的 , 不是一个有形的实验室摆在那儿 , 让你看得见摸得着 。 它完全是通过艰辛训练而构建起来的 , 是超越有形的东西 。 这就关系到一个潜能的问题 。
前些天翻阅《发现母亲》这部书 , 作者叫王东华 , 这部书收集的资料很丰富 。 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人的潜能问题 , 书中以植物为例 , 相同的种子 , 由于培养的条件不同 , 培养的过程不同 , 得出来的结果会相差很多 。
比如一棵西红柿 , 我们在农村呆过的人应该有经验 , 一棵西红柿能结出多少个果呢?在没看到这则资料以前 , 根据我以往的农村经验 , 我在想 , 一棵西红柿苗顶多可以结几十、上百个 , 如果再培育得好一些 , 充其量不过几百个吧 , 可一看到经过日本育种专家所培育的一棵西红柿 , 竟然长出一万三千多个果 , 不禁为之咂舌 。 当时这棵经特殊培养的西红柿在日本展出 ,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 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 。
大家可以思考这个现象 ,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潜力!同样一粒种子 , 由于栽培的方法不同 , 结果有这样大的差别 。 从植物种子所包含的巨大潜力 , 我们可以联想到 , 人的潜力有多大?大脑的潜力有多大?这个大是难以计量的 。
所以 , 从理性上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内证实验的存在 , 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 , 这个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获得的 。 有了这个条件 , 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建立经典所需的各种内证实验 。 内证实验加上理性思考 , 这个经典就建立起来了 。
但是 , 经典的理论形成以后 , 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 , 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证实验过程 , 久而久之 , 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 , 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 , 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 。
但在早期 , 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 。 所以 ,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 , 请事斯语”来结尾 。 张仲景这里的方术 , 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 , 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 。
- 流年践踏的容演@刷牙要不要刷舌头?怎样刷牙能除口臭?刷牙虽小事,多数人却搞错
- 『红星深度』感染人数破21万,疫情之下美国面临怎样的挑战?
- 「火了那口锅」怎样区分一口火锅好不好?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 知识科普■南京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怎样发现孩子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 「搜狐新闻」每天究竟要跑多久,跑多远,才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
- 「健身」怎样才能拥有完美身材?像黄圣依这样做,拥有紧致肌肤
- 『我是小厨娘』推荐几道清爽素菜,虽然我们都爱吃肉,但是吃些素菜才能营养均衡
- 「3HFIT官方」如何降低运动后的饥肠辘辘?运动前后怎样进食?
- 『木兰芽』这是树上的嫩芽,一年中只有春天才能吃到,没有异味凉拌就很美味
- 【列兵】“00后”列兵,变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