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ffit8 轻体代餐 14 天卖出 19 万盒,代餐棒的拐点可能提前到了( 二 )


相比需要特定条件下冲泡的蛋白粉 , 蛋白棒一根40克左右 , 放在包里不占空间 , 也没什么重量 , 不需要加水 , 饿了累了吃一根 , 就能很好地补充能量 。 但作为运动营养补剂的蛋白棒也存在问题 , 比如普遍不太好吃、粘牙等等 。
代餐2.0 体重管理
当代餐产品进入体重管理市场 , 意味着消费人群从健身人群扩展到有减脂需求的人群 。 体重管理市场有这样几个特征:女性用户数量庞大、高增速、经过验证、需求长期存在、付费意愿强且具备一定粘性 。
公开数据显示 , 中国的肥胖人口(BMI>30)超过 6000 万 , 超重人口(BMI>25)数量有 2 亿 , 实际上 , 而在大众的认知标准中 , 即便处于“未超重”区间 , 很多消费者也有强烈的减脂需求 。
这个阶段西方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公司 , 以康宝莱为代表 , 如今市值在40亿美元左右 , 早在200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类似的公司还有Medifast、Slimfast等 。 目前许多国内创业公司也是在这一区间落位 , 用代餐产品+服务的方式 , 服务有身材管理需求的用户 。
这一阶段的产品问题在于 ,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获客成本高、用户的生命周期有一定时间局限性 。
代餐3.0 功能性零食
真正能让代餐食品走向大众的是功能性零食 。
事实上 , 在欧美发达国家 , 如果来不及吃饭 , 又不想凑合 , 代餐产品是首选 。 数据显示 , 欧美国家 80% 的能量棒消费并非来自健身人群 , 而是大众消费者 。 在超市、报刊亭、甚至是咖啡馆 , 货架或者收银台上随处可见代餐产品的身影 。 在国内 , 兼具便携性和健康的产品在快消品渠道中并未占据主流 。
但代餐食品零食化的趋势比预期来的更快 。 2019年初 , 能量棒品牌BE-KIND进入中国 , 开始在电商渠道售卖 , 而同年6月 , 负责BE-KIND海外业务的玛氏集团宣布投资4500万美元扩张期浙江嘉兴的生产线 , 其中2000万美元用于生产“BE-KIND”能量棒 , 几个月后 , 欧阳娜娜就成为BE-KIND能量棒的代言人 , 从产品相关的文案和场景可以看到 , BE-KIND也是在走代餐零食化的道路 , 希望赢得都市的年轻消费者 。
而小米有品众筹这次联合ffit8上架蛋白棒的众筹结果 , 超10341%的完成率 , 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这一趋势 , 即当代餐产品脱离“减脂需求”后 , 日常的生活场景依然存在使用需求 。
零食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 但代餐零食化仍有一些隐形的好处:一方面 , 具备代餐的功能性可以在价格上取得优势 , 消费者愿意为营养和健康付费 , 同时心理上比较正餐 , 价格敏感度更低;另一方面 , 快节奏的生活 , 让代餐零食的使用场景更普遍 。 在代餐的各种产品形态中(棒支、瓶装粉末、奶昔) , 无论是早餐、正餐、还是加班、运动前后、商务出差 , 棒支便携的属性为其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
ffit8蛋白棒的破圈逻辑:用零食化产品思路做代餐
看好代餐食品零食化的趋势 , 我们认为 , 这次ffit8的轻体代餐蛋白棒之所以能顺利破圈 , 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等方面也大量借鉴了零食产品的特点 。 下面我们一一拆解 。
1.技术创新带来的效果升级 。
不可否认的是 , 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这个改变也体现在我们吃的食物上 。 对于代餐产品而言 , 从2.0向3.0阶段过渡 , 仍然要争取大量体重管理的消费者 , 因此减脂轻体的效果是首位的 。
ffit8对蛋白棒的革命从原料研发开始 , 联合美国最大的蛋白质研发和生产商MSG公司 , 以及美国乳品协会新加坡实验室 , 为中国用户的轻体需求特别定制了WPI分离乳清蛋白 。 通常来讲 , 来自牛奶的分离乳清蛋白号称"蛋白之王" , 吸收率能到达80%-90% , 主要用于专业运动健身人群的蛋白质补充 。 而这款订制的WPI分离乳清蛋白 , 采用了更为精密的错流膜过滤技术 , 每100克牛奶只能提取0.7克 , 比普通分离乳清蛋白的分子更小 , 吸收率更高 , 几乎能达到98% 。 无乳糖不易过敏 , 更适合亚洲人的乳糖不耐受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