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对战争感到兴奋?
几千年前就有句名言,“在未尝战事之人眼中,战争是如此可爱”。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战争,或者说,更糟糕的是,只是片面地了解战争。即使是在战争年代,都会有很多的人并未亲历战祸,何况承平日久。
然而这个直接原因的背后机理,就复杂得多。这个问题说实话从小就困扰我,可以说有差不多三十年了,至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性的答案(否则我也不会搜到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分享一下我自己目前的看法罢:
——————生物“兴奋”本能的分割线————————
首先追溯一下……远到人类诞生之前,几乎所有动物都有的一条本能:战或逃“Fight or Flight”。
这是动物面对危机时候的一种共同反应,可以说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如果简单来看的话,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洁的结论,就是不管要战要逃,都是一种“反应”,而做出“反应”就必须有“兴奋”。
绝大多数人类,面对危险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本能性的生理反应,虽然这种反应产生的效果是High到不行还是变得手脚发麻动弹不得会因人而异……但是人类确实存在这种本能性的“兴奋”。
———————“兴奋”对立面的分割线———————
然而这种生物本能能完全解释对于“战争”的兴奋感吗?个人觉得还远远不足。
尤其是跟前面提到的直接原因“片面了解战争”相结合看的时候,反而产生更多疑惑。
尤其是,当我们见识到,在战争中实际上非常常见,然而大多数人却完全不了解的,而且与“战或逃”截然相反的第三种个体反应的时候:无助与绝望。
这是“兴奋”的绝对对立面。
可以说,相当多对战争感到兴奋的人,正是因为完全没有认识到战争的这一面。
所以一般来讲,反战的作品,会去强调战争中无助、无常和绝望的一面。
然而这一面远远没有成为人类常识,或者不如说,这一面的知识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边缘化的。甚至即使是在刚刚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地方和年代,这种反战价值观都未必能成为一种社会气候,实际上,通常“只有战败者才反战”,而且还并不会真的持续很久。
—————人类社会的分割线———————
我经常想,如果人类能够普遍地认知到战争中真实黑暗的一面,是否就能形成全民性的反战思维,这样是否就能真的减少战争和暴力呢?然而是什么阻碍了这一知识的传播呢?
我试试努力整理一下自己目前的想法……
1、从个体角度:也许不那么重要,但是却略为诡异的一点:战争的黑暗面,违背生物个体本能
……其实我不知道这一点到底算不算重要,因为生物本能的力量,强大,却隐蔽。也许这才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说不定?
不过总之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极其简单的基本观念:“战争”是“人类群体”的产物。
“战争”不同于“自然存在的危机”,“人类群体”也不同于“生物个体”。
“战争”的危害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远远超出了生物个体“战或逃”本能反应能处理的范围,而且重要的是,人类个体有能力感知到自身本能反应的无意义,由此产生了“无助与绝望”。
而还有一个本能性的机制就是:对于违背、碾压我们本能的东西,我们会本能性地抗拒。
于是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就是:传播战争的黑暗面常识,强调其中种种可怖、悲惨、无常、无助和绝望的作品,几乎不可能持久大范围流行。主流文化会自然地抗拒这种知识,遮蔽大部分的个体,消除掉这种阻止“本能兴奋”的因素。
归根结底,人类就是喜欢“兴奋”……╮(╯_╰)╭所以自动把引起兴奋的部分留下,抑制兴奋的部分就忽略和淡忘……
2、从群体角度:鼓励“战”Fight几乎是唯一合理的选项。
作为“群体”,面对危机的选择,可真的没那么多。
2.1 “逃”Flight。
实际上,从狭义上的迁徙,到广义上各种交出利益以回避斗争的选项,在人类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但是最终能靠此得到一个好结局的又有几个呢?更别提生存空间日益稀缺的今天了。“逃”对于个体和小群体还算容易,然而群体越大,“逃”所需要牺牲的利益越大,而且更严重的是,需要新占有的利益就越大。
毕竟“逃”是为了“生”,而“生”必须占有资源和利益。然而去哪里搞到这些新的资源和利益?结果就是“逃”导致的“战”屡见不鲜。
对于群体而言,“逃”的实质,往往只是选择了另一个对手来“战”而已。
2.2 “无助”
这看似是个“群体”不可能选择的选项,然而当群体比较小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因为全部个体都陷入无助状态而进入一种群体无助,士气崩了的时候往往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能看到,成千上万的士兵,即使兵器在手,也只会木然呆坐着等待敌人来收割人头。更有几百万大军几十天就土崩瓦解全国沦陷。
而这一切,正是因为他们正在经历、或经历过“真实的战争”,所以他们厌战、反战、麻木,一点儿也不“兴奋”。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战争的真正最残忍、黑暗一面正在于,战争的“真实”可以只是局部的,战争的“黑暗”可以只是单方面的。当一方饱尝苦难,一点儿也不“兴奋”的时候,另一方就会高歌猛进,“兴奋”到不能自拔。
【为何有人对战争感到兴奋?】 这样的例子如此屡见不鲜,以至于人类的群体文化总是生存于一种恐惧中,唯恐自身失去了对“战”的兴奋,让别的群体一想起自己就“兴奋”得眼冒绿光口水直流。
所以能终止对战争的“兴奋”的唯一选择是什么呢?为什么自古以来,对战争啊英雄啊啥的歌颂和美化的声音,总是超过那些真诚面对战争中真实的苦难的声音?
2.3 “战”Fight
这是个悖论,想要人们对战争失去“兴奋”,唯有让所有人都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实质,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自然唯有“战”本身。
只有当战争成为一种共同状态,和平才能成为一种共同追求。
然而“战”就要求最高程度的“兴奋”……
当消灭一个事物所必需的条件正是其自身的存在性时候,我们还需要惊讶于它为何存在吗?
■网友的回复
主战派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小学生与键盘侠。
■网友的回复
因为许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痛苦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真心喜欢,想起《开膛手杰克》里的杰克,他就对鲜血有一种天生的、病态的喜爱。也可能像电影《少年汉尼拔》里的汉尼拔,小时候妹妹被德军逃兵吃掉,从此留下了阴影,后来开始爱上了杀人,吃人肉。
■网友的回复
天朝的影剧哪里血腥了?火力密度跟美帝没法比好哇。尸体标本完好。老百姓的牙口这么齐整明显没啃过粗粮。再说我等身体状况不好,预备役也轮不上。真要打仗了,也是局部战争。导弹飞的那种。我等只要把战备物资秘密搞来即可。想必也打不了多久,权当减肥了,这一定是战争游戏什么的。
■网友的回复
因为了解,但又不透彻。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明白。享受所谓杀敌的快感,而不了解其中人情冷暖。或许是游戏对于战争处理的简单草率,他们只看到屏幕上的死亡数字,不明白真的死亡在身边的时候失去的是什么。
■网友的回复
兽性本天成,想到战争就能获得一种生理爽感。至于上了战场萎不萎,打久了烦不烦是交给理性加工的事。就像处男看小黄片里啪啪啪时把自己代入其中,爽得不可开交;真实战演练,秒射。年少轻狂时,天天想女人;真娶个三十狼四十虎的媳妇回家,日久不愿交公粮。战后的厌烦和悔罪,就像是中年男人的自我反省:当年怎么就昏了头去跟女人结婚呢?想着爽的事做着不一定爽,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大部分成年人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借键盘yy一下,泄泄无处去的荷尔蒙罢了。
- 【的】女人过四十,为何会有“老人臭”?按照方法调理,整天香香的!
- [不完美妈妈]为何我国青少年近视居世界第一?父母这个误区,耽误了孩子一生
- 生活故事分享■为何医生都劝家长,八个月蛋黄,一岁蛋清?有些习惯真的坑娃
- 『我是小厨娘』干锅土豆片,有人焯水有人泡水,大厨:这才是正确做法,太香了
- 『鹿小美食』炒生菜,为何有股“锅腥味”?教你饭店炒法,油润清脆,菜味十足
- 『人民日报』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吗?为何不纳入确诊?
- 新闻■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吗?为何不纳入确诊?看这里
- 『蔬菜』为何吃新鲜蔬果能抗肿瘤、强免疫……?因为有“它”
- []肝功能正常,为何突然查出肝病?医生说出真相,春季养肝需谨慎
- 蒲公英@调血压、控血脂、养肝脏?随处可见的5种野菜,为何很少人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