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HO#YOHO!十三年,梁超越过山丘( 二 )


“个性化的另一个词是多元化,每个人是独立个体,中国有13亿人,就有13亿个‘个性’,所以细看之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个性背后会有多种元素,比如嘻哈、街舞、朋克、摇滚、多元化的元素,慢慢聚集成多元化的群体,也是一个冲突交融的趋势。”这是梁超对于潮流人群的理解,更是对未来中国潮流人群的展望。
梁超创办YOHO!的初衷,就是希望引导每个年轻人打造属于自己个性的潮流理念,再将他们聚集起来,形成有别于国外潮流人群的多元化国潮人群。转型——潮流领域的精耕和深思
仅仅通过梁超本人对“潮流”的理解和信念,还不足以解读出YOHO!的崛起密码。
YOHO!这几年的快速转型和高速发展,有赖于梁超不但是一位潮流领域的观察家,还是一位企业家。
企业家都有这么一个特点:不妥协,遇到正确的事情,喜欢偏执到底。
梁超的偏执在08年把YOHO!从杂志转型为电商时就可见一斑。
早在2007年,YOHO!就已经开始了接单的业务,潮流杂志起家的YOHO!多年采访报道国内外潮牌设计师与潮牌产品,使得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潮牌资源。
出于杂志读者的需求和资源变现的考虑,梁超决定在发行《YOHO!潮流志》杂志的基础上添发一本类似于销售别册的增刊,增刊内容上面列了近二十个潮流品牌商品,如果读者朋友对增刊里面的商品感兴趣就拨打YOHO!的服务热线进行订购。基于YOHO!本身是媒体的公信力以及粉丝对于杂志的信任,第一天的销量就已经将近四千元,过了不久,日销量破万元大关。以至于后来每次开会,梁超也喜欢开玩笑地“威胁”同事:“今天下班前销量卖不到一万块就集体加班!”
同时,超出预期的销量也让梁超暗自后悔,他并没有预料到电话接单的业务居然会如此火爆,早知如此,就应该去建立一个以搜索和购买为主的网站,便于消费者直接在线上购买。
于是他便有了做电商的打算。
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说服投资人投资电商项目竟然比杂志市场部门的业务员跑客户广告还要困难。
投资方拒绝的理由大致有三:
“你一个做杂志的竟然要去做电商?这不是笑话吗!”
“你在大街上又能见到几个人会穿着这些莫名其妙的衣服走来走去?你不会以为你这些杂志的读者就是你的消费客户吧?”
“15元买一本杂志的人可不一定愿意花150元去买你一件衣服,更何况你这些潮装还不止150元!”
诚然,强如京东淘宝这些电商巨头,都是诞生于2007年前后,不过梁超想做的电商不同于京东淘宝上产品这么宽泛。做潮流领域的垂直电商,帮助目标人群去筛选他们心仪的潮牌,通过渠道的便利来更好地推广潮流文化,这才是他心中所想的。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过投资方,也告诉过自己杂志社的同事们,他们都未置可否。梁超看得出,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个十足的“疯子”。
有朋友劝他:“杂志做得好好的,干嘛非要去做电商?你不是胡闹吗!”
梁超不听劝,反而更加激动地说:“不!我偏要去做电商!而且我会做的比任何人都好!”于是他更加地咬紧牙关,不断寻找投资人。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投资人接纳了他的想法,给他融资了近200万美元。
就这样,名叫YOHO!BUY有货潮牌电商平台正式诞生:有货通过经销模式,直接和潮流设计师、潮流品牌洽谈合作,经过过商品和品牌的严选,帮消费者做好前期货品筛选,然后通过YOHO!自身的媒体属性进行内容方面的宣传,把潮流的人群聚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搭配这些潮流品牌;在供应链方面,有货自建一个中心仓库+5个配送中心,考虑到产品单价以及顾客对于货物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物流方面交给第三方去做,保证货物在48小时之内到达消费者手上。这是2007年梁超对于做电商的思路。
这种纯电商的运营模式从有货诞生之际一直延续到2016年。后来,有货又开始了类平台化改革,合作模式由经销为主转变为代销为主,目前80%的品牌为代销模式,其中10%的品牌为JIT模式(无库存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