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HO#YOHO!十三年,梁超越过山丘

梁超今年将满38岁了。
他一手创办的YOHO!集团,也即将走进它第13个年头。
这13年里,梁超做了以下这些事:
1、在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年纪辞去人人羡慕的电视台编导工作。
2、2005年创办半月刊《YOHO!潮流志》杂志,为中国年轻人传播海内外最及时的顶尖潮流资讯。
3、2007年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转型做潮流电商。
4、2014年提前规划“新零售”战略,布局线下体验店YOHO!STORE,并在2017年10月初在南京新街口艾尚天地正式营业。
有人认为梁超疯了。也难怪,传统杂志媒体转型盈利性质的电商,不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资金投入都是无法估量的;供应商的合作洽谈、品牌的在电商平台位置投放以及输送渠道都不是仅仅通过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就能去完全解决的。
实践之路往往道阻且长。
有人认为梁超太超前了。也难怪,“潮流”二字在于国人的脑海中仍属于“国外文化”。想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潮流文化、将潮流作为新的风口遍布在这神州大地上至少需要5-10年甚至更久的光景。
思想上的超前是把双刃剑:如果有人接受,那新一轮的风口将会迎面扑来;如果没人信服,那就是嗤之以鼻的天方夜谭。
就在这漫天的质疑声中,YOHO!交出了一份堪称精彩的财报:2016年YOHO!全年营收20亿,2017年全年营收超过30亿,营收增长50%。并且,更多的线下业务、活动、品牌的合作即将在今年悉数发力。
作为潮流界“教父级”的人物,梁超一直站在潮流的最前端,通过YOHO!的平台,他希望将潮流文化推向全国各个角落,引导和鼓励中国的年轻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潮流文化。潮流——新旧文化的交锋与融合
个性与个性的表达,正是梁超对于潮流的理解。
1980年出生的梁超,和大多数80后一样有着相同的特点:保持理性的思维去接触新鲜前卫的事物。
这和80年代的大环境脱不了关系——改革开放的大潮奔腾而来,来自于国外的文化、思想不断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冲击交融,导致了80年代出生的人既可以气定神闲地站在小卖部门口喝着瓶装可乐,也可以安静地坐在家里泡着枸杞喝着热茶。
同样受环境的影响,在80年出生之前的60后、70后,他们偏向保守稳定,认为循规蹈矩是最好的生活之道。而在80年之后出生的90后、00后,他们喜欢坚持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他们明白自己是谁,有着很明确的自我感知意识,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更好地表达自己,也善于运用衣着的穿扮、品味散发自己的气质,间接体现自己的生活,成为更立体的“Lifest yle”。
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相互冲击,本身就是自我表达的直接体现。如今的年轻人,非常乐意去表现自我。这也是YOHO!集团员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对周围个性不同的年轻人自我表达的感知,让梁超更加清晰地去理解何为“潮流”。
在2月8日李宁品牌全新的运动潮流风格在纽约时装周上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国潮品牌在近年兴起,加之去年《中国有嘻哈》的火爆,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愈加关注潮流服装质和量而非服装的品牌来自哪里。所以不少媒体意识到2017-2018年将会是“国潮元年”。
但在梁超眼中,所谓的“国潮元年”仅仅是中国潮流文化萌芽破土的起步阶段。相较于欧美日韩等潮流文化大国,中国的潮流文化在目前仍然是大趋势,还有太多的并进融合的问题亟待解决。仅仅通过时装周的亮相、嘻哈节目的火爆从而认为国潮品牌已经来临是不足以有说服力的,文化的传播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个性化的打造需要符合本国的特色。
“文化”和“个性化”,这两者本来就是一对排斥容易结合难的“冤家”。文化强调根深蒂固的集中式式思维,更加突出群体对于外物的客观看法,体现自身气质与涵养,这属于理性层面;个性化与之相反,它恰恰为了突显个人的情感,主张率性洒脱,倾吐内心真实想法,这属于感性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