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透过海底捞、九毛九和呷哺呷哺疫情期的表现,我们能看出什么?( 二 )


这次沉稳应对危机的自救举措 , 让海底捞积累了北上的资本 , 成为其发展转折点之一 , 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 而时过境迁 , 17年后再一次遭遇全国性严重疫情 , 海底捞依然很稳 , 不同的是这时的海底捞已经不同当时 。
最不一样的就是“家底”厚了 。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 2018年9月海底捞完成了港股上市 , 当年年末的财报显示其自有现金流达到了41.19亿元 。 相对于其它餐饮企业 , 海底捞的现金流储备更加丰富 。
据筷玩思维了解 , 海底捞门店主要集中在商业中心 , 而疫情期间 , 众多商业中心都对租金进行了减免 , 且海底捞本身的议价能力高 , 前期也占据了租金优势 , 可以看到其财报中显示租金占营收比重低于4% 。
海底捞的成本重头在于员工工资 。 参考过去两年 , 2018年末海底捞员工总数69056名 , 员工部分成本达50.16亿元 , 2019年其年中报上显示员工总数为88378 , 其半年总员工成本为36.52亿元 。 根据这些数字可以推测 , 即使停业没有任何收入 , 海底捞账上现金至少可支撑6个月 , 何况还有首笔8.1亿、总计21亿元的授信贷款 , 海底捞的资金状况完全足以应对疫情的冲击 。
所谓口袋深、底气足 。 在疫情期间 , 海底捞除了自我防疫、坚持外卖 , 在经营新举措层面也在做一些事儿 。 比如开始尝试预制菜 , 推出“开饭了”系列半成品“方便菜肴” , 菜肴包括12款经典好菜、4款精选靓汤 , 并在其官方APP、外卖点餐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上线 , 此举意味着海底捞开始入局半成品市场 , 这也同时借势推了一把自己在蜀海供应链、蜀海食品两个子公司的2C业务 。
当然 , 最终海底捞想要扭转亏损 , 还是要回到堂食的正常经营上 。 其在疫情期对于员工和管理层的全面保障和大练兵 , 也让复工后的营业与服务可以尽快走上正轨 。
?九毛九:主力品牌太二酸菜鱼开通外卖服务 , 快速回血可能性大
和海底捞一样 , 九毛九也是在疫情危机迟迟无法解除等情况下 , 果断选择关闭门店 , 压缩一切不必要成本 。 不同的是 , 九毛九是在不久前的1月15日刚刚在港交所上市 , 就迎面遭遇这场可怕的疫情 。
九毛九在很多投资者眼里被看做是“海底捞2.0” , 被寄予了很高希望 , 上市以来备受市场宠爱 。 在上市时九毛九披露有219间门店位于广东 , 而广东省此后已经出现多宗聚集性疫情 , 属于全国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 因此遭受的冲击也更明显 。
即使没有国家硬性强制关停 , 九毛九也要面对顾客外出消费意愿大减、旗下餐厅人流大挫的状况 。 对这些综合看来更严峻的形势 , 2月1日 , 九毛九集团董事长管毅宏就公开表示:“集团受这次疫情影响的损失仍在统计中 。 我们希望政府能在税费上有减免政策 , 或者能有相关补贴补助 。 ”也就是说 , 压力已经足够大到主动向政府申请政策支持了 。
事实上九毛九是一家非常赚钱的企业 , 这也是资本市场看好它的原因 , 现金流本身就不差;加上又是恰好在疫情到来前上了市融了19亿 , 基本上现金流整体风险大大降低了 。 同时 , 九毛九还是一个有着多品牌的餐饮集团 , 多元化的品牌结构也让其在特殊市场环境下有更大的弹性 。
头一个要说的就是九毛九的主力品牌、拥有121家门店的太二酸菜鱼 。 酸菜鱼市场凭借标准化、易复制的优势 , 为中餐易扩张的优质赛道之一 。
据筷玩思维测算 , 海底捞新店开业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回收期约在10-11个月 , 而太二回本只要7个月;太二酸菜鱼在2019年Q1的利润已经增长至1.25亿元 , 占公司整体利润52% 。
翻台率高、投资回收期短、模式新颖 , 这三大特点使得太二甚至有了成为下个海底捞的潜力 , 而这也成为了母公司“九毛九”所有的底气 。 2月22日 , 从不做外卖的太二酸菜鱼宣布在广州和深圳门店开展外卖服务 , 并于2月24日正式上线 , 而结果是市场接受度很高 。 太二方面透露 , 上线外卖后的4天时间里 , “太二酸菜鱼”一个门店在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上的总销量就超过700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