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差别在哪里?( 二 )


??App 内查看
■来自的网友回复
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差别在哪里?
■来自的网友回复
【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差别在哪里?】
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差别在哪里?
说给男生: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24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在那之前,我活的如此浅薄、浮夸、虚空。
在那之后,我才开始活的真实、独立且自由。
这一切都源于痛苦。
而书籍,是我寻求解决痛苦根源的工具。
书籍,向我展示了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彼时我才觉得,以前的我,是那么幼稚、浅薄。
心理学为开端我从心理学开始读起。
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心里的痛苦。
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性”的道理。
在爱情、职场、政治、亲子、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我都收获很大。
而这每一项单拎出来,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爱情举例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或者说,很多人都是在追逐一些自以为是的爱情,因此无法获得爱情而感到痛苦。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对爱情的本质有了详细的阐述。
他概括了爱情的5点要素:给予、尊重、关心、责任、认识。
两个人看对眼,那是好感,
一起吃、玩、学习、住,那是陪伴,
只有相爱的两个人,做到以上这5点,那才真正能够称为爱情。
再以职场举例。
很多人觉得工作是为了票子。
马斯洛在心理需求层级里,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等级。
最低的等级是对:生存的需求。俗称的求生欲。
在极端环境下,一个人为了生存下来,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低级的、基础的需求。
最高的等级是对: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
这是活着的人,最高级的、最顶端的生活方式。
它直接解释了,一个哲学家们都会问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工作就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
实现你对他人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并尝试不断超越这些价值。
“我要让那些曾看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这是自我实现。
“我要用我所学,去尽可能地帮助更多受苦的人”,这也是自我实现。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是自我实现。
但是很多人,活到40岁了,还不知道此生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最好越早想明白越好。
如果真的不知道此生,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你就处于马斯洛需求等级的第四级:对尊重的需求。
领导需要得到下属的尊重、老师需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丈夫需要得到妻子的尊重、父母需要得到孩子的尊重……
他们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寻求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你却永远无法用尊重喂饱他们。
他们为了得到你的尊重,命令你低下你高贵的头,向他们传达服从的信号。
所以,你听领导的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对尊重的需求。
但是,对比来说,处于第五级的人,则完全不一样。
在这一等级的领导,专注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他用真诚领导力,以帮助他人的出发点来管理团队。《真北》
老师,不再关注学生是否尊重他,放弃了对权利的痴迷,他会以一生为誓言,致力于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这时候,“得到尊重”不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个结果。
丈夫淡化了面子、男性的主宰力,关注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丈夫,以给予、尊重、关心、责任、认识来获得妻子更多的爱。
父母不在执着于孩子是否听话,因为父母们开始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思想和需求,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
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处事方式。
然后你会觉得,那么多人痴迷于权利、尊严、金钱、性,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一个迷茫的人生。
所以他们为了这些需求而工作、生活,虚空而肤浅。
一旦,一个人解锁了更高级的心理需求,他就解锁了更高级的世界。
他的装备会更新(以何面目示人),
他的能力会更新(以何方式解决问题),
他的人际关系会更新(与高手过招,跻身上层建筑)……
心理学打开了我读书的大门,
心理学是基于哲学的一门学科,
所以我又开始研究哲学。
哲学的很多理论,又被政治体系、宗教体系采纳,然后我顺便研究了政治。
政治是一段段历史的结果,
历史讲述政治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所以我又研究了点历史。
地球历史的开端,是宇宙大爆炸,是天体物理学,我又拓展到了物理领域,研究电子、质子、中子。
顺便一提,近代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是神经系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
刺激的传递,就是神经系统里,电子电位在神经回路里的变化。
所以,万物皆为一体。
同理,所有的学科也是。
相互串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目前我只串到了这里。
当然哲学还能跟数学串一起,因为有一派哲学家就提出过建立一个“以数学为主宰的完美世界”。现在我们正趋同于这个世界,因为大数据在越来越多的量化我们的生活标准:摄入多少维生素,出行打车,看什么推送的新闻……
所以这个逻辑是:
心理学——哲学——政治——历史——天体物理学——物理——往下还能继续再串
文科和理科看似分离,其实也是串联的。
科学和艺术看似不同类,实际上知识都是串在一起的。
24岁以前的我,还在懵懵懂懂,专注于敷什么面膜对皮肤好,穿什么衣服好看,拥有什么气质,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赚多少钱,具备什么样的非凡生活品质。
之后的我,书越看越多,拓展的领域越来越广。
我不再关注这些肤浅和外在的东西。
我开始关注如何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自我实现。
我关注政治、人类、环境、自由、平等、独立。
我以前看电影是在看热闹。
我现在看电影,我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我开始喜欢一些意义深刻的电影,比如“驴得水”。
我明白了人们的需求,并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获得双赢,促成谈判,最大化我自己的利益。
我看清了这个世界变化的规律,
知道哪些话是忽悠人,为了安抚情绪;
知道哪些冲突是故意制造的,为了试探对方的底线……
与此同时,我也与同龄人越走越远,越来越孤独。
《孤独六讲》里有一句话解释了这个现象: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诚实、勇敢的路,就是孤独的路。
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
反而,我为看这个世界时,越来越清明的双眼,感到庆幸。
我想,我是宁愿活的明白一些,也不愿与无知为伍的。
现在我看同龄人时,很多时候,我都看到了无知。
处理这种无知的结果,有3种。
第1种:直言相告。
第2种:视若罔问
大多是因为,多说无益。
大多是因为,说了你也不理解。
大多是因为,关系还没到那一步。
第3种:你的无知被人利用。
只要是被利用,就代表你有一个领域是无知的。
心理需求较高的人,要么在直言相劝,要么对你的无知视若罔闻,要么在利用你的无知。
令人担心的是,无知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利用,
还为了别人的利益,摇旗呐喊,奉献金钱和生命。
商业用金钱堆砌的偶像,也会让人没有办法思考。你去买他的商品,看到就兴奋得又哭又叫……我想,那是另一种形态的愚弄。在我们摆脱政治上的愚弄后,商业上的愚弄却是变本加厉地在发展,这也是我们要做的反省。——蒋勋《生活十讲》这里的偶像,泛指的是一切商品,包括奢侈品,知名品牌,明星……
小到为了一件奢侈品省2个月的饭钱,大到为了一个手机去卖肾。
古代皇帝把自己奉为真龙天子、天选之人,
让所有的人屈膝拜礼,
奉上自己的生命、忠诚、贞洁。
人类花了几千年,才明白这是一种愚弄。
(而你仅有不到100年,好好珍惜。)
这就是《社会契约论》横空出世的意义。从无知,变成有知。
有知,与无知之间,就差着几百本书的距离。
无知是成长的阶梯但无知,绝对不是坏事。
就算是那最牛的哲学家,比如尼采、叔本华等人,
也说过,女人是愚蠢的。
我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是真的。
至少在女人这个领域,他们是无知的。
每个人都有无知的地方,
正是因为明白自己的“无知”,
所以才需要读书,借鉴他人的智慧来完善自己,
与人交际,看到他人,同时了解自己,
并看遍这个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君主立宪制走下政治舞台,
没有谁是万能的神,知天下一切事。
一个“一言堂”的企业(创始人把权利紧紧抓在手里),走不长远。
一个以父为尊的家庭,会遏制孩子的发展。
(很多富二代,尤其是男生,在家里对父亲都是唯唯诺诺的,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父亲在事业上的成就,
很容易让他们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一切都是对的。
孩子在想什么不重要,按照父亲说的做,才最重要。
实际上,他们并不永远都是对的。
他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无知,孩子对此更是无力反抗。
这是父权体系的弊端。
家庭也需要民主,孩子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尤其是关系到他自己的人生选择。)
我们对待“无知”的方式,尤其重要。
是正面“无知”,力求克服痛苦;
还是逃避痛苦,装作一切都没发生,
只期待下次自己能别这么倒霉?
《逃避自由》by 弗洛姆,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我们出生时,精神世界犹如一片荒漠。
我们需要一寸一寸的种下种子,
把这片荒漠,培育成森林,
才能在人生之路,
抵御狂风暴雨,
为他人遮风挡雨。
但凡是个人类,
但凡你想体面地生活在这世上,
但凡你想脱离无知的境地,
但凡你想混出点人样,
但凡你想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读一读书吧……
吕思慧:如何成为封面女郎?
女生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差别在哪里?
■来自的网友回复
实话吗? 我觉得区别在于:可能同是坏运气,爱读书的女孩疯掉的几率比较高吧。我的心理医生也告诉我,越爱读书和思考的人,越容易抑郁。普里莫·莱维在揭露纳粹集中营暴行的《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一书中曾披露过这样一种观点:越是受过高等教育,满腹诗歌艺术的人,在集中营中越是最先疯掉的。因为他们对自己作为“人”的标准底线,要比其它人高得多。
■来自的网友回复
我觉得差别并不是太大,甚至有时候只读书却不思考的人还更加刻薄且自大。
某个答主回答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大学时,有一个长相漂亮,多才多艺的女生,这个女生大学四年一直参加各种节目主持人,领舞之类的工作,生活的非常的惬意和风光,还有一个很帅的男朋友。
而答主和她的小伙伴们每天在图书馆不分昼夜地学习。
毕业之后她和她的小伙伴都学业有成,找到了喜欢的工作,然而,那个多才多艺的女生却没了消息。
某一天,答主在街上遇到了那个女生,那个女生热情的和她打着招呼。她却发现那个女生用着当地方言,话中夹杂着脏话和对生活无聊的吐槽。
她突然就觉得,自己的四年的学习是值得的。而那个女生却没有了生活的积淀和学习的涵养,活的那么的表面且肤浅。
这个例子,怎么说呢,符合很多的女性对于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的感受。
毕竟好看的女生是寥寥可数,长相普通的女性才是大部分,这个答主的故事,正好满足了普通女性对于漂亮女性的不学习的未来的揣测。
但是对于那个回答,我感受到的是,同为女性,那位爱读书的答主对她那位漂亮同学的那深深的恶意
这恶意来的是那么的莫名其妙和隐秘,甚至突破了我的想象力,关键大家还对这种恶意赞同不已
那位女生做错了什么呢?
她只是长得漂亮不爱读书罢了,因何要承受这样的恶意呢
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这点。
回到问题上来
我的一个朋友,简称A,学习成绩很不错,长相中上,性格也很nice
高中的时候,各种世界名著,金庸,三体马尔克斯之类的书都爱看,电影加上书得看了上百,而且她不是那种书呆子,爱玩且有才趣,由于看的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和谁都能很容易的聊到一起
成绩也很好,高考理综答题卡填错了,也考到了一所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