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王宏斌: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 七 )


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袭击导致的商品经济破坏在道光、咸丰时期一而再 , 再而三地对中国市场上的银钱比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 并且反复验证了“杰科布定律” 。 1841年8月2日(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 , 黄河在开封附近溃堤而出 , 大水很快包围了开封城 。 在此以前 , 开封市的银价通常是“一千六七百文” 。 8月4日 , 也就是水围开封的第三天 , 开封城内“银价骤减 , 每两易钱一千文 , 复减至八九百文 , 较平时几减至大半 , 粮价腾贵 , 米面俱增一倍 , 蔬菜全无 , 城市几于罢市 。 ”第六天 , 开封“银价愈降愈下 , 甚至每两只肯换钱六七百文 , 是银贱钱贵 , 较平时相去倍而又倍 。 以极难得之钱 , 买倍贵之物” , 民生困难异常 。 一个月后 , 严重受灾的开封为解决制钱流通的困难 , 为解决“银贱钱贵”问题 , 不得不采取行政措施 , 强制征收钱铺的制钱 , 来缓解金融混乱的压力[14] 。 这次局部地区的银价大幅度跌落就大的环境来说 , 发生在白银外流时期;具体到开封来说 , 被洪水包围之后 , 白银无法流入 , 制钱也不可能大量外流 。 “银贱钱贵” , 显然不是银钱数量变化造成的 。 实际上与市场混乱 , 商品流通遭受阻断有密切关系 。 这种情况与林则徐在陕西看到的情况是类似的 。
古籍@王宏斌: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
文章图片
1853年3月 , 太平军攻占安庆 , 顺流而下的消息传到北京 , 立即引起一场金融大恐慌 , 导致北京银价大幅度跌落 。 3月25日 , 御使陈庆镛奏报说:“贼匪自武昌窜入安庆 , 京中民心纷纷 , 日甚一日……自二月初 , 闻内外城银铺关罢者 , 每日有五六号或十余号不等 。 及今日有罢至四五十号 。 查银价数日前每两换制钱二千一二百文 , 继则每两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 , 日内止换一千余文 , 甚至有银无处可换 。 ”同日 , 其他官员也报告说:银票与银锭的持有者纷纷到钱铺挤兑制钱 , 使“银价顿贱 , 军民无钱可换 , 市井日用突然不便 。 ”[1](p342-345)对于北京市场来说 , 仅仅是一条太平军占领安庆 , 有可能北窜的消息 , 就使“银价顿贱” , 几天之间 , 从每两换制钱2200文 , 下跌到1000余文 , 可见政治动荡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 。 这显然不是北京白银绝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
总之 , 林则徐不懂得“岁歉粮贵之时 , 银价必然下落”的深刻道理 , 是很正常的 。 在弄不懂的情况下 , 林则徐在奏折中如实地记录了西安在1846年发生的银价大幅度跌落的事实 , 认为银价“忽低忽昂 , 不能预料” , 并留下了“其理亦不可解”的困惑 。 他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 这种政治品质是十分优良的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无论在任何时代 , 官员都应该保持这种正直、诚实的政治品格 。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 , 上册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4.
[2]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 , 光绪二年福州林氏刊本 。
[3]汪辉祖口授 , 汪继培、汪继壕记录:《病榻余痕录》 , 嘉庆间刻本 。
[4]包世臣:《安吴四种》 , 台北 , 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
[5]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2.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3.
[7]Tanchung:ChinaandtheBraveNewWorld,pp.172-173.转引自萧致治、杨卫东编:《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86.
[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58.
[9]《清宣宗实录》卷235 , 道光十三年四月初六日 , 中华书局 , 1986.
[10]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奏稿》中册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5.
[11]Jacob,W.4Anhistorialinquiryintothepreciousmetals,London,1831,Vol.II,ch.XX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