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出锅的时候瘪了,是怎么回事有什么说法
说起馒头,我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又大又“白”,松松软软,热气腾腾的样子,吃在嘴里,越嚼越甜,口有余香,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即使是馒头,也不是经常能吃到的,到了现在这个社会,国家富强,人们生活水平高,馒头这种食物是司空见惯,可吃得好东西有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它。
文章插图
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的时候,每次都拿一个馒头;但是我在家时,却不常做馒头,以包饺子居多。因为我不太会做,有的时候,明明看着大馒头在锅里,蒸得可好了,可是一揭锅盖,个个大白胖子马上变得干瘪了,很长时间,我都对此事想不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同分析一下,馒头干瘪的原因以及一些关于馒头的故事。由馒头引出的小麦的历史馒头这种食物,从古代的时候就有,它的发展得益于小麦这种农作物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小麦目前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中国,它在主食方面的地位仅次于水稻,从全世界上来看,小麦的种植量也很大,世界上大约三分一的人口都习惯于以小麦作为主食。小麦这种农作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野生小麦通过杂交和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得来的,大约在九千多年以前,在亚洲西部的中东地区,考古学家就曾在历史遗迹中发现了小麦的身影。
文章插图
那时的小麦一个麦穗上只有一粒麦粒,后来,这一粒麦粒的小麦又与野生小麦杂交,产生了两粒的小麦,这种两粒小麦又与粗山羊草继续杂交,形成了三粒小麦品种。后来,小麦一点点地经过长时间的人工选拔,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小麦品种。后来,小麦传入了中国,首先,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种植小麦,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不太懂得小麦的生长习性,种植不太成功,因为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而小麦在灌浆期是需要很多水分的,过于干旱,结出的麦粒就会因为缺乏水分而干瘪,这样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可使用部分,造成粮食减产。所以,那些地势低洼,水分很足的旱地的小麦产量往往很高,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小麦传入了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分很大,这又给小麦种植带来了难题,小麦毕竟是旱地作物,水分太大也不行啊。
文章插图
而且南方自古种植水稻,水稻的水田总结种植小麦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聪明的中国人还是想出了办法,他们把水稻收割后,排干稻田里的水分,再种植一茬小麦,进行稻麦轮作。解决了种植小麦的问题。最初的小麦,是煮着吃但是,小麦的种植问题解决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很难改变,南方人习惯于吃米饭,对于小麦这种面食,很难适应,而北方人呢,习惯吃小米,面对小麦这种新鲜主食,大家很难接受。最开始,人们食用小麦的时候,也不太会做,他们还像吃大米和小米那样,把小麦整个煮着吃,后来,因为吃着实在是口感不好,人们就把小麦碾碎,变成小颗粒,接着煮着吃,这就是麦饭。但是,即使这样做着吃,那小麦的口感也一般,没法和大米饭相比啊。后来,到了战国时代,人们终于学会了把小麦做成面粉来食用了,这个改进可不简单,因为口感好了,一下子让小麦这种粮食被人们接受了。可是,那个时候,没有有效的工具把小麦磨成面粉,所以,大家做馒头不是很普遍。
文章插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时期,聪明而勤劳的劳动人民发明了石磨,这个东西使大量小麦变成面粉形成可能。在秦昭王时期,人们就会做馒头这种食物了,当时不叫馒头,叫蒸饼,其实就是今天的馒头,到了宋朝的宋仁宗时期,因为宋仁宗叫赵祯,所以为了避讳他的名字,蒸饼就改了个名字,叫炊饼了,大家都看过《水浒传》,武大郎天天上街叫卖炊饼,这个炊饼就是宋朝的馒头。馒头这种食物,因为好吃,所以和劳动人民的日常联系非常紧密,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就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民间年俗。为何,大家会在过年的时候蒸馒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馒头这种食物很好吃,大家都喜欢,尤其是过去的年代,人们生活很贫困,平时都是粗茶淡饭,只有过年才能吃点大米白面等细粮,所以白面馒头就是在当时非常好的食物,属于改善生活,所以过年的时候,要选一天来蒸馒头吃。
- 这是牛肉最好吃的做法,刚出锅就抢光,一下子干掉三碗米饭
- 70岁外婆的老手艺,葱花饼超软做法,每次出锅,老公都能吃5个!
- 豆腐炖鱼如此做,营养美味又好吃,出锅香味四溢
- 自制驴打滚,手工制作0失败,香甜软糯,是小时候的味道
- 爱吃油条收藏了,教你一招,早上只需几分钟,热腾腾的油条出锅
- 奶香小馒头做法不用发面,一次醒发成型,一口一个,孩子超喜欢!
- 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卤牛肉的时候让牛肉少缩水?
- 教你懒人红烧肉做法,往电饭锅里一扔,肥而不腻,出锅一扫光
- 入秋后,吃包子吃馒头,不如吃它,简单一卷香软营养,我1周做3回
- 爱吃鱼?试试客家一道草鱼做法,简单又好吃,3斤出锅吃完想舔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