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由来已久。近年来,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公共职能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一般而言,在学校课堂开展的教育为正式教育,而博物馆教育则属于非正式教育的范畴。大量研究表明,在文化场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研究所、动植物园等)开展的非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场馆中开展好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学习以外的社交能力。我国近年来也大力推动中小学校广泛利用博物馆资源,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然而,在英国,一些从事博物馆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似乎已不满足于仅仅在博物馆中进行非正式教育,而是开始探索将正式教育也置于公共文化场所中。2016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文化研究所发起了“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项目,大胆尝试在博物馆中完成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教学。这一项目,以两个星期至一个学期为周期,将托儿所和小学课堂完完全全地搬进博物馆。参加项目的孩子像在学校里一样,在博物馆中度过一整天。
01项目的缘起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感受到在博物馆学习的快乐与灵感。”
“我在博物馆上小学”的灵感来自于一位专门为文化场馆设计教育空间的建筑师——温蒂·詹姆斯。她说:“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我看到了他们在博物馆学习中得到的快乐与灵感,而这种快乐与灵感能够也应该让所有孩子感受到。”项目发起之后,也得到了伦敦国王学院教育、传播和社会学院学者的支持,此外还与“遗产业内人”(Heritage Insider)咨询公司合作完成了项目前的调查、项目中的观察与记录以及项目后的评估报告。
除了温蒂·詹姆斯的灵感迸发,“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项目的诞生也和英国的教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学校资源出现短缺,校舍与教师都亟需增加。人们不断反思以考试分数为评估标准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了学生在文化环境中学习的益处。社会与国家,需要为未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专注力的孩子。而博物馆也亟需培养更多元的忠实观众,以及缓解不断增加的财政压力。
虽然我国和英国的国情大不相同,但两国教育与博物馆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更重要的是,“我在博物馆上小学”项目的展开、结果及后续的回顾中所见的成果与问题,均对我国馆校合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项目可作为国外博物馆教育及馆校合作的案例进行研究。
02计划的制定与项目的评估
在项目开始之前,伦敦国王学院在2015年5月至8月通过实地调研,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确定了三对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均为小学或托儿所与本地博物馆的联合,涉及了英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第一对为哈德良小学和南希尔兹阿尔比亚罗马城堡与博物馆,29名五年级小学生在博物馆进行了3个月(一个学期)的学习;第二对为生命银行肯辛通幼儿中心和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4名3至4岁幼儿在这里度过了两个星期;第三对为位于斯旺西的圣托马斯社区小学与国家海滨博物馆,两组4至5岁的儿童,各在博物馆中学习了5个星期。
在博物馆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插图
三对馆校合作组合地理位置分布(橘色:南希尔兹组合;绿色:利物浦组合;蓝色:斯旺西组合)
以伦敦国王学院为主导的项目组为每对馆校组合列出了计划大纲,其中包括了细致的操作手册,涵盖这一项目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项目的目的、报道与传播、风险分析、参与者情况、时间安排和实施方法、班级在博物馆学习空间的安置、学生的交通、安全和健康等问题、对教师教学的支持、现场运营责任、项目后的成果分析和未来方案制定。虽然这一操作手册在实际运营中作用有限,但制定这一手册的过程极大地帮助项目组解决了后勤问题和其他潜在问题,更重要的是厘清了项目中各方的责任划分,为项目未来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