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story』疫情攻坚期,麻醉医生成立了一支十人“插管队”


『极昼story』疫情攻坚期,麻醉医生成立了一支十人“插管队”
本文插图
文|程静之
编辑|胡大旗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十几年的医生 , 42岁的林云见过许多生死 。 但这段时间以来 , 他动不动就感到很难受 , “也许是老了 。 ”
疫情进入攻坚阶段后 , 危重病人死亡病例在增加 , 需要急救或者介入性的机械治疗 。 2月12日 , 包括林云在内的武汉协和医院十名麻醉医生组成了一支“插管队” , 进入协和医院分院的重症病房 , 用麻醉医生的办法 , 帮助病人耐受手术的整个过程 , 为病人做气管插管 , 输送氧气 。
他们见过病人焦急而迫切的眼神 , 用手托着面罩拼命呼吸;救治过送医时心跳快要停止的病人;帮助过一位同时失去了老人和妻子的患者 , 度过绝望的时刻后 , 病人重拾生的欲望 。
作为一位18岁起就来武汉求学、工作的“武汉人” , 林云从未见过这样的武汉:街道上空无一人 , 空气是冰的 。 他将这座曾经热情火辣的城市 , 比喻为“得了一场重病 , 昏昏沉沉地睡着” 。 而医护人员、其他百姓 , “都是它身体里面的免疫分子 , 都在努力工作 , 为了修复它的免疫力 。 ”
以下内容根据林云的讲述整理:
1
_
所有人心情一下子绷起来
我是一名麻醉医生 , 42岁 。 用我们的方法 , 保证你身体能够耐受手术的整个过程 , 血压是好的 , 心跳是好的 , 呼吸是好的 , 让你舒服地睡过去 , 安稳地醒过来 。
2月12日 , 我们医院本部要组成一个10人的紧急插管小组 。 “抗疫”到了关键的攻坚阶段 , 危重病人死亡病例在增加 , 需要急救或者介入性的机械治疗 , 就需要气管插管 。
麻醉医生相当于临危受命 , 我们科室主任亲自带队 , 短短20分钟 , 就组好了队伍 。 我很兴奋 , 也很担忧 , 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
母亲嘴上不同意我去 , 但还是默默把行李打包好 , 苹果 , 牛奶、饼干、西洋参 , 包括小被子都带过来 , 还把我当小孩 。 晚上五六点钟 , 天气不太好 , 下点小雨 , 我从家里直接赶到一线 , 住进医院附近的快捷酒店 。
酒店条件不错 , 有独立空调 。 一部分后勤保障 , 是靠社会支持 。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饭店老板 , 90后瘦小伙 , 免费为酒店300号医护人员提供中餐和晚餐 。
各级政府、医院统筹安排防护设备 。 基本上来讲 , 比上个月要好 , 正压头盔到了三级防护级别 , 比较安全 。 当然 , 据我了解 , 有小一点的医院防护物资还是不太充足 , 医生护士得不到有效的防护 。
因为时刻都可能被感染 , 心理压力确实很大 。 “参战”之前 , 我们预防性地用了一些抗病毒药物 。
我们走得太急 , 头发是来酒店以后互相剃的 。 有个同事把家里用的电动推子带过来 , 没想到手上活挺好 , 我们开玩笑 , 老了不当麻醉医生 , 还可以当理发师 。
第二天 , 我们分成了两个小队 , 了解(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楼层结构、工作设备、患者分布 。 西院是新修的综合楼层 , 分了清洁区、缓冲区和感染区 , 一共17个病区 , 800多张病床 , 基本上都住满了 。 综合的ICU病房有20多张床 , 但是远远不够 , 几乎每个病区都有非常危重的病人 , 有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终末期 , (有的)患者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

『极昼story』疫情攻坚期,麻醉医生成立了一支十人“插管队”
本文插图
“插管”小组第一天在酒店外 。 受访者供图
为了不给外界带来更多的影响 , 避免交叉传染 , 很多危重病人的周转是在晚上进行 。 早上八点 , 主治医生查房 , 判断病人经过一晚上以后 , 病情变好还是变坏 , 如果需要提前插管 , 就会跟我们联系 。
有段时间 , 危重病人越来越多 , 我们10个人电话都被打爆了 , 平均不到一个小时 , 就要救治一个(病人) 。 我们像陀螺一样在转 , 一天会为十几个重症病人进行紧急气管插管 , 或者介入性插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