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建立在皇权专制基础上,以“圣王合一”为理想境界( 四 )


帝王心术建立在皇权专制基础上,以“圣王合一”为理想境界
文章插图
又如,要能宽以待人,即在处理君臣关系等方面,要有宽容大度的心胸,能善待臣下,让人心服。孔子强调要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都是主张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君王对待臣下,也需要有这种大度之心,才能成就大业。总之,帝王要像君子一样,勤于学习,注重修养,能“行义以达其道”。只有自己能够尊仁义,重德性,才能“修己以安人”,以德化民众、济世安民。其实这就是《大学》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王行“德政”的基本要求,是“仁政”学说中对君心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帝王心术的重要策略。其二,驭臣之道是帝王心术的一个重要策,帝王历来重视如何才能驾驭朝臣。比如,帝王必须能放权用人,能择胜任者而任之。因为只有善于重用人才的君王才能治理好天下。君王要眼光独到,识人精准,善于发现有能力、能称职的人,并授予职权,委以重任,让他们为君王处理政务。只有用好一帮能臣来辅佐君王处理朝政,才能管理好广阔疆域上的繁杂事务。再如,帝王必须懂得量才用人,扬长避短。君王要放权用人首先就必须能识人辨才,根据人才的特长来用人,让臣下发挥自己的各种才能来为君王服务。又如,君王必须有宽阔胸怀,能包容臣下。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往往在对待有能力的大臣时能包容,能用其专长。因为有才能的人往往有傲气、有个性、有脾气,而君王必须有容人之量,而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苛刻,只有这样,才能让臣下尽心尽力为君王处理好各种政务。其三,善用制衡之策是帝王心术的重要方略,在各种驭臣之术中,制衡之策是君王控制群臣最厉害的招式。制衡之策是保证专制皇权对百官权力的控制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国古代帝王至少通过五种制衡方式来制约百官,实现对于朝中各种机构的有力掌控。
帝王心术建立在皇权专制基础上,以“圣王合一”为理想境界
文章插图
一是利用政治设置上的三权分立制度来进行制衡、制约。从秦汉开始,中国古代的王朝体制就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政治制衡体制,在帝王的掌控下,将行政、军事和监察三种权力分开。比如,由帝王掌控最高决策权,由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立掌三权进行管理,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形成帝王一人之下三种力量的制衡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避免帝王的权力被架空,保证皇权不会旁落,这大大有利于巩固皇权。二是让皇族、功臣与外戚三方力量互相制衡。帝王经常会利用朝中各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创造有利于帝王统治管理的制衡机制,其中,帝王往往会巧妙地调整皇族、功臣与外戚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稳定朝中主要派系之间的制衡机制。比如,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便是利用皇族派系、功臣派系和外戚派系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其中,皇族派包括刘邦的八个皇子,若干皇孙及刘邦的堂兄弟等皇族中的重要成员等;功臣派主要是由与长期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武将等组成;而外戚派包括宫中后、妃的娘家人所形成的外戚力量。汉朝的皇后与某些嫔妃表现强势,外戚力量比较强,这成了制约功臣集团的重要力量。三是让朝中的文武官员分权而互相制衡。帝王为了防备朝中文武大臣联手而形成对皇权的威胁,常常将朝中文武官员的权力分开,使其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以起到巩固皇权的作用。中国很早就有文臣、武将分权的传统,上朝时,文臣、武将分立于两边。依《礼记》的说法,是右尊左卑,春秋战国和秦朝的官职,基本上是以右为尊,文臣在右;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崇尚左尊右卑的文化理念,文臣在左,武臣在右,文臣地位高于武臣,这与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有密切关系。赵匡胤一直有“卧榻情结”,担心别人也来个“陈桥兵变”,因而需要让文臣来制约武将。四是让内廷与外廷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皇权,防止自己的权力被架空,经常让帝王直辖的政治机构内廷与外廷互相牵制和制约,利用授权的调整来调节内外与外廷的权力,保证皇权不会旁落。通常情况下,内廷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或皇帝身边太监,而外廷是由宰相领衔内阁班子。比如,明朝加强了司礼监的权力,通过宦官内廷力量来抑制外庭的内阁,制约百官,充分利用内、外廷相互牵制、制约的机制来巩固皇权,这是明王朝很重要的帝王之策。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却能长期掌控朝中权力,就是依靠内外庭的互相制约,而他掌握着最终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