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术建立在皇权专制基础上,以“圣王合一”为理想境界( 三 )
文章插图
孔子把施善于民、周济大众看成是圣人的社会责任,在论及圣人之仁时,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说的是,能给民众带来好处,能周济大众的,何止是仁人,已经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圣人做的就是君王的事。老子说得更明确:“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并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行的是君王之道,虚化百姓心思,让百姓吃饱,弱化百姓意志,强健百姓筋骨,常使民众处安宁而无欲无思状态,这便能使聪明人不敢乱说乱做,这就是无为之治。墨子的看法也很相似,他肯定了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职业:“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责,所以必须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才能治理天下,比如君王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损害臣下,自私自利,君臣之乱就是乱在于不相爱。管子也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唯圣人为善托业于民。” 在管子看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善于分享利益给民众,如果圣人自己不知足,怎么能称圣人呢?国家需要时,圣人向民众征用财物,国家不需要时,藏物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事业托付于民众。从“圣人”该做这些事,这不就等于说圣人做的是君王的事了吗?如此一来,“圣人”与君王就没有区别了,礼书上说:“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 所以,在古典文献里就出现了“圣王”的词语,《左传》就已有“圣王”一词了:“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文章插图
“圣王”这一贤德形象,为帝王披上了圣贤的光辉外衣,加上王权至上的专制管理机制,形成了帝王对社会各阶层的单向控制,同时,也造成了在政治文化方面士子对帝王谋略的特别重视。士人讨论文化政治论题时,以帝王谋略为核心主题,士子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王权主义,议论帝王如何强化君权,如何驾驭臣民,如何掌控政局,如何玩弄内外朝、文臣武将、行政监察等之间的制衡术,如何并用强力压制与柔性感化两种手段。士子们所欣赏和热议的所谓杰出君王,都是一些深谙帝王权术的君王,如刘邦、曹操、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康熙帝、雍正帝等,而这些帝王的政治成就,皆是建立在娴熟地运用帝王权谋的基础上。于是,帝王留给继位新君的统治秘诀,帝王驾驭群臣的治世谋略等,也成了士子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士子们留下了很多关于帝王治世谋略的理论、文章和故事。“圣王合一”被视为是帝王心术所追求的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将“圣王合一”理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董仲舒极力想通过对于天的权威重新构建,对于天道的重新解释,将儒学天命化、神学化,设想借助于天道神圣力量来遏制汉武帝的权力意志,因此,在董仲舒的学说中,儒学的教化论便不仅仅是士人所做的简单教育之事了,而是圣王必须秉天意而行之的化育盛举,圣王承天命而教化即是顺天意而为之。
文章插图
对董仲舒的这一学说,汉武帝当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帝王是圣王,能秉天意而教化,地位更神圣了、更权威了,但是,而对于董仲舒来说,他所代表的士人所设想的依靠天道来制约专制强权的理论也有了实现的可能,既然帝王秉天意而施行教化,那么,帝王也就应该受命于天,帝王的权力意志必须受到天命的制约,如果帝王的行为违背了天意,自然也是要受到上天的惩戒的,这正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的真正用意。第四,君心修养、驭臣之道、制衡之策、御将之术、兼听之法等是帝王心术的具体策略。其一,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君心修养。由于“圣王合一”理念的影响,加上政治观念上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的“仁政”“德治”学说,这使得帝王们非常重视修养之道,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君心修养既是政治课题,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策略。儒家的“仁政”学说主张“内圣外王”,并由“内圣”而推出“外王”,认为只有德性修养得好的君王才能把天下治理得好。对于君心修养,多是按儒家的仁德学说来要求的,对于君王的要求,需要君王要重仁义,尊德性,能成“仁君”“明君”,其中,宽厚、仁爱是重用的品格,要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贤德风范。比如,要常能自省,及时进行自我反省,从思想、意识、言行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仁德原则。自省是君心修养的重要方法,君王常常被要求能遵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也适用是君王的修养要求。再如,要懂得克己,培养自我节制的能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变得为所欲为,若不懂得自我节制,只知随心所欲,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仁德的事,从而丧失君德,不利于推行“德政”,所以,君心修养就必须能够做到自我克制。历代所谓的“明君”,往往是指善于忍,勇于自我克制的帝王,他们常常善于克己尊仁。
- 此人是“殷末三仁”之一,逃亡后建立一国家,成为了东北史的开端
- “帝王之谷”的传说:“盗墓者,无论何人,都将受到国王的诅咒”
- 该人才是隋朝第一猛将,天生帝王之相,一刀就把李元霸斩于马下!
- 古代最“残酷”的五大帝王,商纣王只能排第二,第一是谁
- 儿子高中探花,帝王赏他玉如意,张廷玉却跪下:还请怜惜臣的名节
- 超逼真的“青色帝王蟹”居然是陶瓷,关节可以动像活的一样
- 帝王谷出土一把“神兵”,性能更胜越王勾践剑,美专家揭开了谜团!
- 甜腻古言文,帝王奉上龙袍和玉玺,跪在搓衣板上朕错了,你打吧
- 花1800元网购一块上亿的玻璃种帝王绿,刀开切后,我笑的合不住嘴
- 不同势力支持十字军东征的动机不同,其东征时建立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