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四 )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将“圣王合一”理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董仲舒极力想通过对于天的权威重新构建,对于天道的重新解释,将儒学天命化、神学化,设想借助于天道神圣力量来遏制汉武帝的权力意志,因此,在董仲舒的学说中,儒学的教化论便不仅仅是士人所做的简单教育之事了,而是圣王必须秉天意而行之的化育盛举,圣王承天命而教化即是顺天意而为之。
对董仲舒的这一学说,汉武帝当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帝王是圣王,能秉天意而教化,地位更神圣了、更权威了,但是,而对于董仲舒来说,他所代表的士人所设想的依靠天道来制约专制强权的理论也有了实现的可能,既然帝王秉天意而施行教化,那么,帝王也就应该受命于天,帝王的权力意志必须受到天命的制约,如果帝王的行为违背了天意,自然也是要受到上天的惩戒的,这正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的真正用意。
第四,君心修养、驭臣之道、制衡之策、御将之术、兼听之法等是帝王心术的具体策略。其一,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君心修养。
由于“圣王合一”理念的影响,加上政治观念上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的“仁政”“德治”学说,这使得帝王们非常重视修养之道,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君心修养既是政治课题,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策略。儒家的“仁政”学说主张“内圣外王”,并由“内圣”而推出“外王”,认为只有德性修养得好的君王才能把天下治理得好。
对于君心修养,多是按儒家的仁德学说来要求的,对于君王的要求,需要君王要重仁义,尊德性,能成“仁君”“明君”,其中,宽厚、仁爱是重用的品格,要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贤德风范。
比如,要常能自省,及时进行自我反省,从思想、意识、言行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仁德原则。自省是君心修养的重要方法,君王常常被要求能遵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也适用是君王的修养要求。
再如,要懂得克己,培养自我节制的能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变得为所欲为,若不懂得自我节制,只知随心所欲,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仁德的事,从而丧失君德,不利于推行“德政”,所以,君心修养就必须能够做到自我克制。历代所谓的“明君”,往往是指善于忍,勇于自我克制的帝王,他们常常善于克己尊仁。
又如,要能宽以待人,即在处理君臣关系等方面,要有宽容大度的心胸,能善待臣下,让人心服。孔子强调要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都是主张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君王对待臣下,也需要有这种大度之心,才能成就大业。
总之,帝王要向君子一样,勤于学习,注重修养,能“行义以达其道”(孔子语)。只有自己能够尊仁义,重德性,才能“修己以安人”(孔子语),以德化民众、济世安民。其实这就是《大学》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王行“德政”的基本要求,是“仁政”学说中对君心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帝王心术的重要策略。
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大学》的“修齐治平”
其二,驭臣之道是帝王心术的一个重要策,帝王历来重视如何才能驾驭朝臣。
比如,帝王必须能放权用人,能择胜任者而任之。因为只有善于重用人才的君王才能治理好天下。君王要眼光独到,识人精准,善于发现有能力、能称职的人,并授予职权,委以重任,让他们为君王处理政务。只有用好一帮能臣来辅佐君王处理朝政,才能管理好广阔疆域上的繁杂事务。
再如,帝王必须懂得量才用人,扬长避短。君王要放权用人首先就必须能识人辨才,根据人才的特长来用人,让臣下发挥自己的各种才能来为君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