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二 )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20年间,上海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在皖南等地实践了自己的“西部精神”,战天斗地,胼手胝足,倍尝艰辛。1980年,经上海市府批准成立农、工、商、建、交五位一体,综合经营的上海市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拥有二十余家实业总公司、一百多家农牧企业、三百多家工业企业和五百多家以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在创建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建出富有上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开拓者形象,特征是既有北方人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豪放气概,又有南方人见多识广、潇洒灵活的素质,并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自成一格。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1976年上海险峰厂先进集体和个人合影
这种闯劲与创新精神对后来的上海发展同样起着重要重要,在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阶段,需要补充新的“能量”,建树新的观念,以适应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形势,而当年那些上海青年由城市到农村披荆斩棘,变无为有,后来大部分人从农村重返城市,投入新一轮的建设创新,目标是前途更为广阔的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沃土”,这份精神上的财富是弥足珍贵的。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屯溪”二字背后仍依稀可见“上海市”字样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上海还是皖南当地,都把小三线的历史当作值得保护的美好记忆。就在黄山本地,昔日工厂旧物基本都被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新的生命。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由上海市红光材料厂工业遗址改造的红光创意云谷项目
在向东厂·漫画谷的咖啡馆里,别致的窗户其实是用当年工人生炉子用的蜂窝煤一块一块垒起来的,置于书架中间的一个大铁皮柜子是过去工人的工具箱。当年工厂的一片旧墙被保留下来,让布满着艰苦岁月的旧迹与新时代书屋相互印证。一张上海人熟悉的棕绷床,置于三楼文化沙龙手工作业区,不仅平添视觉审美冲击,也让沙龙手工作业区多了生活气息。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向东厂·漫画谷的咖啡馆
当然,一进深山图书馆,门前墙上,老旧水泥电线杆子上,都保留或绘制着当年上海三线工厂的生活旧迹,而这不仅仅让人怀旧,更是与文化、与阅读、与艺术等交汇相融合的。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向东书馆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向东厂变身艺术展厅
如今,一些亲历过小三线的上海人已重新回到皖南,在那里颐养天年,用他们的话说,“和那里的交集是一种宿命”。拿着上海的退休金,在皖南的生活惬意悠然,在他们眼里,家门口家得利超市的服务员、百大商厦的售货员、市医院的护士,当地人一如秀丽的山水,清澈亲切。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
文章插图
上海红光厂部分职工2017年回故厂回顾青春岁月
人世间|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人世间》】可以肯定的是,1988年,上海小三线人员全部撤回上海,这不是那段历史的终点,而是新一段历史的起点,我们正见证着,并随时有机会参与着……就像一位上海老知青说的:“生命的本能是向着天空、向着阳光的,在上海如此,在黄山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