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七 )


(五)玉石器
部分为葬玉,部分为佩饰,另有2枚私章。
玉璧 12件。完整者10件,另有2件在墓葬中砸碎散置,其中M2:10可复原,另1件M2:15无法拼合,5片,青绿色部分带白沁,素面无文。依纹饰不同可分五型。
A型 2件,素面。标本M3:29,青绿色,带黄白沁。直径5.8、孔径2.6、厚0.4厘米(图三四,12)。标本M3:105,乳白色,质地较粗糙,壁身薄厚不匀。直径10.8、孔径4.4、厚0.8-1厘米(图三四,10)。
B型 2件,谷纹。标本M2:10,计11片,基本可拼合成形,青绿色,带黄白色沁,内外边各一圈阴弦纹,双面谷纹。直径14.9、孔径5.9、厚0.3厘米(图三四,3)。标本M3:11,青绿色,带黄色沁,内外缘各一圈阴弦纹,其内去地琢刻谷纹。直径7.5、孔径3、厚0.6厘米(图三四,11)。
C型 5件。蒲谷纹,内外缘各阴刻一周弦纹。标本M2:27,青绿色,带乳白色沁。直径13.8、孔径4.6、厚0.4厘米(图三四,5)。标本M2:28,青绿色,带乳白色沁。直径15.4、孔径5.4、厚0.4厘米(图三四,1)。标本M3:17,墨绿色,带棕色沁。直径14.3、孔径4、厚0.1~0.4厘米(图三四,4)。标本M3:18,墨绿色,带黄白色沁。直径14.1、孔径5.4、厚0.3厘米(图三四,6)。标本M3:21,墨绿色,带黄白色沁。直径13.1、孔径4.3、厚0.5厘米(图三四,8)。
D型 1件,蒲纹。标本M3:20,墨绿色,带棕色沁。内外边各一圈阴弦纹。直径15.1、孔径4.4、厚0.4厘米(图三四,2;封三,3)。
E型 1件。一面谷纹,一面蒲谷纹。标本M3:19,碧 绿色,内外边各一圈阴弦纹。直径14.7、孔 径4.7、厚0.2厘 米(图三四,7)。
石璧 1件。标本M2:7,乳白色,石灰岩质,经人为刻意毁损为6片,基本可复原成形,器表有较多腐蚀孔和磨制痕迹,素面无纹。复原直径12.8、孔径5、厚0.7厘米(图三四,9)。
玉瑗 6件。依据纹饰不同可分三型。
A型 1件。素面。标本M2:8,象牙白色,直 径6.9、孔 径4.7、厚0.6厘 米(图三五,3)。
B型 3件,谷纹。标本M2:9,象牙白色。直 径7.4、孔 径5.4、厚0.6厘 米(图三五,2)。标 本M3:23,青绿色,带乳白沁色。直径15.5、孔径9.1、厚0.4厘米(图三五,1;图三六)。标本M3:30,黄夹青绿色。直径8.4、孔径5.1、厚0.6厘米(图三五,4)。
C型 2件。勾连云纹。标本M3:25,青白色,带淡黄沁色。直径8、孔径4.5、厚0.3~0.5厘米(图三五,5;封三,4)。标本M3:26,青白色,带淡黄沁色,肉面微鼓。直径5.7、孔径3.5、厚0.5厘米(图三五,6;图三七)。
玉柄形饰 1件。标本M3:14,青白色,带乳白、黑色沁。鸟首,长喙圆眼,直身,双翅收伏。器身镂空3处,一侧有一个圆穿孔,器表阴线刻眼、耳等外,另有多处卷云纹及用细线、网格纹表示的毛羽,最底部收窄,并列两个小圆孔,存留铜箍痕迹。长5.4、宽0.9~1.5、厚0.4厘米(图三八,8)。
玉兽形饰 2件。形制相同,兽身“S”形曲折,卧伏回首状,不见尾,背似有翼,脑后拖一长角,器表少量阴线刻纹,周身有圆形小穿孔。标本M3:31,黄白色,角部早期残断,翼尾上翘。长3.5、高2.3、厚0.3厘米(图三八,3)。标本M3:61,青白色,带大量黄沁色,翼尾圆钝。长4、高2.7、厚0.3厘米(图三八,4;图三九)。
玉龙形饰 1件。标本M3:22-10,青白色,带淡黄沁色,整体近直柄形,龙首尖耳无角,曲身小尾,足在身两侧,背、尾部外接卷云形。首顶有一个圆穿孔,器表阴线刻纹。长7.4、宽1.7、厚0.3厘米(图三八,1;封三,2)。
玉觿 4件。形态各异。标本M3:10,白色,带淡黄色沁。方首,背侧有棱面,素面,首部穿孔未透。长3.6、最宽处0.7、厚0.2~0.4厘米(图三八,10)。标本M3:22-8,青白色,带淡黄色沁。抽象龙首,素面,首部有一圆孔。长4、最宽处1、厚0.2厘米(图三八,9;图四〇)。标本M3:22-9,首部抽象羽冠状,有两处圆孔,身侧有一处半圆孔,器表多处阴线刻细线及网格纹。长2.5、最宽处1.1、厚0.3厘米(图三八,6;图四一)。标本M3:63,首端早期残断,背有短鳍。残长3、最宽处0.7、厚0.2~0.4厘米(图三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