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的舌头都在追求什么( 二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所以,以整个江苏范围来看,甜味并非最重要的口味,而只是苏南的口味。即使如此,对苏南人来说,放糖也只是吊鲜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整个江苏的做菜理念并无不符。更何况,苏南还是中国咸粽子咸豆花拥趸的中坚力量,说江苏只有甜味显然不合实情。
文章插图
浙菜和苏菜一以贯之的烹饪理念,就是对鲜味的追求。只是两者在食材的选择上稍有些区别:苏菜重视淡水水产和新鲜果蔬,浙菜擅长海产和腌制食物。这大概和越地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关:浙江曲折的海鲜线和广阔起伏的山林,让浙江人能够到山林海洋里去寻找生计。然而下海和进山有着严格的季节限制,带回来的食材不腌制起来就容易腐败。美食也正是在此物产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过去,浙江人过年的餐桌上最上台面的一道菜鳗鲞(xiǎng),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终极体现。鳗鲞以新鲜海鳗晾干而成,食用时加入料酒、精盐、葱姜等上锅蒸制。这道菜在烹制和上桌时仍然带着海腥气,是东海风味浓郁的佳肴。
文章插图
但对很多外省人来说,浙菜可能确实偏咸了。腌制的食物为了保鲜,必须擦上很多食盐。即使浙江人强调盐不可放得太多,那也只是对他们来说不太多而已。即使不算腌制的肉品,浙江人对山珍蔬菜的处理方式也带有浓重的咸味。梅干菜作为浙江宁绍地区的特产,本身就已经是放盐腌制的了。在烹制梅菜烧肉等菜肴时,厨师还要往锅里倒上很多酱油,让整道菜都显得咸味很重。难怪有人在吃浙菜时,抱怨自己的舌头也会质壁分离。
文章插图
不过对浙菜过咸的评价还是不算客观。浙菜的总体基调,还是追求食物本质的鲜味,并非强调咸味。自南宋以后受到官菜品味影响深远的杭帮菜就不怎么使用盐和酱油。西湖牛肉羹、西湖醋鱼、干炸响铃、龙井虾仁等杭州名菜,都和盐没有太多关系,反而使用了大量新奇的烹饪方法和调料。放了酱油的油焖春笋、东坡肉等菜肴,酱油咸味也并非人们关注的重点,春笋的植物清香和肉块的丰富口感才是菜肴的精髓所在。
文章插图
相对独立的温州菜也并非咸味的支持者。大街小巷都可见的鱼丸汤是温州的美食门面,那就是一道讲究汤头吊出鱼肉鲜美的菜品。擅长做蟹的温州人在烹制青蟹、梭子蟹时,也会把吊鲜放在第一位,用蟹肉自身的鲜美撑起整道菜肴的品味。
文章插图
如果说浙菜里真的有什么让外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奇葩的话,那可能就是他们对臭味的接受力。古时没有冷冻技术,东海边的浙江人即使使用了腌制方式,食物也还是很容易霉变。为了节约食材,他们也就逐渐养成了对臭食物的忍耐力。即使在新鲜食材随处可得的今天,记忆里的臭食材烙印还是无法抹除。臭菜里最核心的,是用苋菜梗腌制的臭苋菜。苋菜梗本身有硬皮难以下咽,腌制后算是一种废物利用,轻轻一嚼就能挤出中心的肉质。腌制剩下的卤水,则能用来泡臭豆腐吃。臭冬瓜、臭毛豆、霉千张等也都是常见的臭菜。外省人走进喜食臭菜的宁绍人家里,总会觉得是走进了茅房。
文章插图
浙菜的极端口味,完美地展现了浙江的地理和物产条件。
- 惊蛰丨第一声春雷要来了 杭州人都在忙着吃春天
- 鸡蛋别胡乱“入嘴”,当心吃出病来无人替,几乎家家都在犯!
- 虾头不要扔这么做变废为宝,还鲜香的差点让人闪了舌头
- 沁透心脾暖心暖胃,香嫩爽滑驱寒补血,让你恨不得把舌头都吞进去
- 喜茶奈雪都在上!从咖啡到茶饮,流行追牛奶“厚”科技?
- 这道鲅鱼爆鱼拍照发到朋友圈,都在夸我厨艺高
- 简简单单3道家常菜,清脆滑爽,尝一口好吃到咬舌头去
- 江浙沪必吃的小吃——生煎包
- ?饭店里的蒜泥豆角为什么这么好吃?秘诀都在调料汁上,get一下
- 正月补身佳品——地黄粥,做法和功效都在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