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三 )


张允和想要为这位老友组织纪念活动,摘录日记中的内容,编年表、发社讯、在曲社中举行纪念活动等。由此可知,张允和特地向五弟要照片不是为了别的事,正是为了俞平伯先生的纪念活动。
张允和为人热情仗义,因此家中《水》复刊也是她的主意。虽然在病中也始终坚持主编。信中所提晓平是允和之子,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已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
1996年,张家《水》复刊时,张寰和、周孝华在允和家住过两个多月,周孝华提及:“两个人各拥有一台sharp电脑,有光用了七八年,得心应手不必说,而二姐苦苦学习不到一年,《水》的第一部分大半是她一人,日日夜夜敲打出来的,她是用汉语拼音转变汉字打出来的。她半夜起来,把衣服遮着灯光,怕吵醒有光兄。有时光线不足时,还站着打。87岁高龄的她,一连七八天紧张地将稿子打出来。她不但自己打电脑,还培养了六七个6岁到13岁的孩子。她说:‘我们要向世界看,我们要为孩子着想,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国家语委领导和同事来向有光祝贺90岁生日说:‘看到老奶奶学电脑,培养孩子们使用电脑,真叫我们汗颜!’”后来又在三姐兆和前来帮忙之下,张家复刊《水》第一期顺利出炉了。
俞平伯|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文章插图
周有光、张允和为俞平伯祝寿敬酒。
叁 凤凰,沈从文墓地,湘行散记
孝华五弟前后两信及所寄照片。元元照的这一批相最清晰,所取角度也不一般,毕竟是摄影世家!上次的大批照,需要加印的虎雏已一一登记,这是从回来就忙,复信尚未寄出。现在又收到了第二批,其中有几张,小红说以前未见过,现在我把它们记下来(附信末),望参看虎雏的信,如他已登记过,就把我的取消。纪伦、凌宇两处照当即转去。谢谢你们,特别谢谢小致元,因为这是第一手好的珍贵资料。
这次沈二哥葬事县里大致是按照我们愿望办的。我对那块墓地特别欢喜。虽然上面略显逼窄,但周围环境太好了。依山傍水,林木幽深。前后左右,泉水、碾房、遍山遍野的野花草,都是沈二哥心爱的,也是他笔下经常设计的家乡山水风物。他能长眠在那里,他会十分满意的。
难得的是我们的这次欢聚。人老了,好几年不见了,见面时互相看看,身子骨总算还不错,饭吃得,山能爬,洞能钻,尽管有人已两鬓成霜雪(那是我),应当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在凤凰时,大家都说我体质好精神好,我自己也如是想,回来后才感到疲惫。有两天只想躺着,不思饮食,只想睡,且有低烧。虎雏、之佩亦然。小吴大夫说,是受潮湿的缘故,不碍事的。果然,不久就好了。你们去贵阳,有小吴大夫这个医药顾问,在文思那里又高兴,想必是吃的玩的,非常尽兴的。人生难得几回圆?让我们再寻找机会安排这种机会吧。
前阵子(我们回来后)有光兄左臂疼痛(又不是肩周炎),二姐又腰腿各处疼,后来听我的劝告,要小保姆为两个老人按摩,现在已感到舒适多了。还要请我去亲临指导呢。我不进医院,不滥吃药,就是用按摩来调整自己。
五弟回苏后感到累不?苏州家务烦人,避免不了的。望多多保重,劳逸结合。我回京后百事待理,纷纭杂沓,而工作效率不高。可喜的是,《湘行集》已见到样书,看样子还不讨厌。待订购书寄到即为你们寄来。这里面小虎花了大量劳动,小虎的脑子太细,细致的难以想象,你们如见到他整理沈二哥的那一柜子资料,会感到惊讶,可惜他身子不好,不能过累,又不能不累。
大家保重,再谈。下面是我加印的照片。(张兆和致张寰和,1992年7月4日)
俞平伯|流动的斯文:九如巷张氏姐弟家书情
文章插图
1992年张兆和回凤凰安葬沈从文骨灰。张致元摄
这是张兆和女士于1992年7月4日致张寰和、周孝华的信。信中谈及的摄影师元元,即张寰和的孙子张致元,也是张氏家族的长孙,而且沿用老祖宗的家谱取名,“致”字辈最大。祖父、父亲都是摄影家,而他也继承家传,至今也还是摄影发烧友。
信中提及的纪伦为田纪伦,为沈从文的大姐家次子,后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对于那一年的事情,田纪伦曾有文记录:“今年(1992年)5月,我陪同二舅妈护送二舅父沈从文先生的骨灰到凤凰县沱江镇安葬。我是六十年第一次回到家乡。以前,我虽然从来没有到过家乡,但是关于家乡的介绍听了不少。这些介绍有许多是从讲起我二舅父童年的趣事而引起的。从我小时候起,父母就常常讲起家乡凤凰县沱江镇。那是个美丽的小山城,有碧碧清澈的沱江,水面上漾映着傍依江边的吊脚楼;有已斑驳陈旧的古老城楼;有花草丛生的青山,城镇很小,也挺穷,苗族、土家族、汉族等民众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那里地灵人杰,出过很多名人。二舅小时候聪颖,顽皮,早上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