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说”跟稍前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诗界革命”关切明显不同。黄、梁等人的着眼点还是诗歌如何推动社会革新,而王国维不能忘情于绵延在中国文学中的抒情传统,考虑的是重新激活其在当下的精神意义,以境界“化合”西方美学和传统诗论。
这一辨析对理论话语生产背后的文化霸权的意识,是有启发性的。但是,我觉得这番看法片面地限定了王国维的思想资源,而忽视了王国维的生活世界对其学术的影响,同时忽视了他对中国抒情传统的内在承接。正如陈建华在对《人间词话》的研究中所指出的,王国维主张词人的生命体验与人格修养、自然之情的真切抒发、对外界的深刻观察、反对矫揉造作等,“形塑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把康德的哲学认识论包裹进了“中国传统批评语汇与诠释方法之中”;他提出“境界”概念并不断加以阐释,正是试图从西方哲学-文化理论框架中摆脱出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激活资源、“寻求慰藉”的一次尝试。
王国维怕人误认为《人间词话》中的“境”专指景物,特别解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条六)他强调诗人的自我在构建境界中的特殊作用,对景物做纯客观的描写并无境界可言,境界只能靠主体情感的对象化来实现,创作主体艺术地呈现出生命感悟和价值襟怀。在他看来,诗人行使自己的情感话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条一一七)当主观情感内容超越了形象的绵密质感,诗歌造就了“有我之境”。而诗人放弃主观视角,与外物合一,则是“无我之境”。所谓“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文学小言》),而“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人间词乙稿序》)。
王国维强调“情”“真感情”在观照中的作用。他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曾谓:“(古代)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遂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他借屈原的话,把情感称为“内美”。相对偏于技巧性的“修能”,“内美”尤为重要。所谓“内美”,即诗人对于宇宙人生的深切关怀和感悟。这是诗词中成功的境界能够感人的根本原因,也是王国维最为珍重的。学者夏中义甚至提出,王国维之所以在“境界”之外,还提出“意境”这个词,一些地方用“意境”来替代“境界”,或许正是想通过“意”来突出“内美”。因为“境界”二字就其词源而论,似仅指人类精神高度,这就很难用来涵盖状物为主的写景之作了。而“意境”却无此嫌疑,因为“意”与“境”二字在此可拆开用,若把“意”等于境界之“内美”,则“境”就可作景物或景观造型解。概言之,“意境”是一种出乎个人真切悲欢体验而形成的境界,更直接说就是主体“抒情的境界”。
对此“抒情的境界”,王国维给予了很多描述和比较。在《人间词乙稿序》中,他以意境的有无和深浅来评价古今之词:
- m即刻出发,与Max Mara共赴伏尔泰酒馆之约
- 王力|五言律诗中,四一结构常见的几种分类,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萧潇|斗破苍穹:萧炎与美杜莎的婚礼办不成,萧潇的来历捋清楚
- 教育部|北京出版集团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名家|“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展出名家力作130余件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双艳|浙江一“可怜茶”,曾与西湖龙井并称“双艳”,可因太便宜被嫌弃
- 央视镜头|景宁“英川田螺”与“清明粿”,强势出圈
- 孙泽宇|“粉衣小哥”志愿者孙泽宇:将友谊与温暖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