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二 )


文章插图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因为太抽象了,根本听不懂。
那这样吧,下面且来现学现用,搬一搬之前在武夷山时听到的说法。
“岩韵拆开来讲,就是‘岩’和‘韵’。岩指的是景区内特有的风化岩,这属于特殊地貌的产物,这些巨大丹岩身上能自然剥落出碎屑物,为四周茶树提供特殊的滋润,从而使得产出来的正岩茶,格外汤水醇厚饱满。”
嘿,说了这么多,岩韵就等于是石头味呗?
不过,这逻辑太奇怪了。
我们每天吃的青菜和大米,基本是从土里栽出来的(新型无土栽培我知道,杠精勿扰)。
可也没见得,大米饭里会吃出土味来。
所以,将岩茶的岩韵理解成土味,那就太荒谬、搞笑了。
正确的理解,其实前文已经给过提示,那是特定区域环境下,茶叶所形成的特殊风味!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4》
岩韵是什么?这道经久不衰的讨论题,从乾隆时代的“气味清和兼骨鲠”,到晚清梁章钜提出的“香清甘活”,再到现在的各路说法。
因为没有具象,太过抽象,很难拥有绝对唯一的答案。
但由于前两天,刚巧有写了类似题目《岩茶的岩韵,指香甜苦涩甘滑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诸位看官若是感兴趣,可以移步前两天的文章。
下面,麻花想另一个话题,聊一个新鲜事。
前不久在武夷山时,听人聊起岩茶的盆栽式种植。
武夷山的茶农先民们,最早在今天的正岩地带开辟茶地时,是沿着和缓的斜坡,垒上石块。
垒石成园,往里种茶。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这被称之为,盆栽式种植!
这除了方便排水外,还可以抢先获得风化岩碎屑滋养,产出岩韵特征明显的优质茶。
反观外面大片大片的平地,土壤透气性不高,地形平坦,不利于排水。
这样的地方更适合种菜种水稻,或者是盖房,而不是种茶。
上礼拜我们去牛栏坑时,走到后半段,还见到有管理山场的工人大叔。
他们挑着笨重的石块,走着山路,去修缮某处茶地边上的垒石。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5》
三九隆冬,寒冬腊月.也不是采茶的时节。
和春茶季的热闹相比,因为处于农闲季和旅游淡季,整条坑几乎没啥人,冷冷清清的。
当时,肩挑着垒石的工人,坐在路旁的石块上休息。
他们在沉默安静了大半天后,也乐得跟我们攀谈两句。
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一天搬这么多趟下来,工资也就两百。
这有点出于意料。
毕竟,在这么冷的天气下要出来干活,也不容易。
对优质岩茶而言,它们讲究非岩不茶。
所谓“非岩不茶”背后,是得让茶树尽量与风化岩挨在一块。
在拍照时,一片茶园能拍到风化岩当背景板。
才能更有力说明,它的出身根正苗红,是典型的正岩山场!
但正岩茶虽好,在采茶、茶青运送、以及平日的茶园管理上,却不简单。
如大家在春茶季时所见,正岩里面的蜿蜒小道,至今车马不便,只能靠人力肩挑下山。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麻花|武夷岩茶的香韵、岩韵、山头韵,应该如何理解,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如前文所言,即便是农闲时,茶园的修缮与管理,还是少不了人力奔波。
反观外面,在平平坦坦的平地里,大面积种着的外山茶。
虽然说,它们的面积大,产量高,便于集中管理和劳作施展。
但生产出来的茶,一前一后,判若云泥。
说到底,岩韵突出的正岩核心茶,得来不易。
毕竟,除了得天独厚、无可复制的自然优势外。
还得再加上产量低,费人力,工期长等客观因素。
正岩茶的贵,也有它贵道理。
买茶时,一分钱一分货,永远是世间真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