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天文章里,有一笔带过岩茶的重水求香。
当时有提到——正岩茶的真正值钱之处,不在于香气,而是汤感。
接着有位老茶客留言指正,分享他的喝茶感受。
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他说,正岩的茶香,同样能体现岩韵!
表现为茶香透着骨,有渗透力。
仿佛会渗透杯盖,闻着有种冲顶的感觉,香气像是一团雾那样,久久不散。
岩茶的香清甘活,“香”的最佳展现是杯底留香,冷香持久……
闻言,沉思良久。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说实话,对方提的这番话略显抽象。
没有接触过岩茶,或刚喝茶不久的新手,未必能看懂。
但如果是稍有阅历的茶客,打心底里会认同这番话。
因为正岩茶的香气魅力的确如此,茶香清晰不易散。
闻香细辨时,就像走入一团绵柔的云团里。
花香一片云,果香一片云,焦糖香一片云,彼此交叠在一处。
香气好闻到不得了。
香得云里雾里,云深不知处!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2》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虽说真实喝茶感受,的确如此。
但稳妥起见,这番话麻花不敢100%认同。
因为这有待验证。
这种感受从何而来?
为什么外山茶大多落水香平平,茶香高扬但轻飘易散?
为何正岩茶能做到茶香沉稳,悠长,更有凝聚力?
诸如此类的饮茶体验,难以得到文献资料佐证。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学术期刊文献上,极少会有这种主观、抽象的品鉴感受内容。
但不可否认,这些差距的确有存在。
当你在喝正岩茶时,集中注意力,细细分辨一番,这种对比感一目了然。
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饮茶体验,刚好也反映出岩茶的好玩之处。
是的,一泡茶如果只剩香甜茶味,平铺直叙,缺少层次起伏。
那未免太无趣、太不好玩了。
永远充满未知的惊喜,才是岩茶的特色所在!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3》
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
但岩茶的茶香,同样有类似的聚散之分。
岩茶香气的“聚”和“散”,除了和山场因素有关(正岩茶香气更加不易散)之外。
据说,焙火程度也会影响茶香表现。
之前为了介绍轻火茶、中火茶、足火茶的区别,特意连线了不少武夷山朋友,询问他们的看法。
当时,和度假村那位开店的老友打电话拜年叙旧。
进入正题后,朋友说,轻火(茶)香气更高扬,足火则香气更沉稳。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嗯,这是为什么?
他沉默半晌后,进一步说,焙火会影响茶香。
“你想,从轻火到足火,焦糖香之类的风味肯定是越焙越浓郁。但就茶香而言,轻火茶盖香更高扬,足火茶杯底香更馥郁,闻着茶香更能聚成团!”
结合喝茶感受看,这确实如此。
七八月间,随便喝一泡轻火黄观音、瑞香、金牡丹、雀舌之类的茶。
在揭盖闻香的那一瞬,高扬馥郁的花香,喷薄而出。
香到不得了!
在高扬、高调、馥郁的盖香过后,反衬得杯底香默默无闻。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但足火茶则不同。
足火茶的香气更沉稳,揭盖热闻时,前几冲时,时常是焦糖香、烤瓜子香等烘焙气息,率先登场。
论花香的高扬程度,远不如轻火茶的盖香。
但在喝完一小杯茶后,闻杯底香。
(注:为了便于闻香,选白瓷、窄口的品茗杯,效果会更好。)
足火茶的杯底香,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个比方。
一闻,就像陷入一团棉花云那样。
悠长、沉稳、浑厚、有凝聚力。
岩茶|从山场,到火功,再到品种,聊聊岩茶香气的“散”和“聚”
文章插图
照这么看,轻火茶盖香明显,足火茶杯底香突出,倒也不无道理。
因为随着焙火程度的加深,低沸点的茶香在逐渐减少。
在高温焙火的考验后,岩茶香气迎来脱胎换骨的蜕变,变得更加成熟沉稳!
隐隐中,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调节。
焙火程度轻的茶,茶香分子们更加往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