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中国外语教育前世今生:1963年全国特招幼童 教大学的师( 五 )

四肢修长的廖汀汀是个运动健将 , 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样样在行 , 还会跳芭蕾舞 。 一天在宿舍时 , 廖汀汀问大家 , 你们看过《天鹅湖》吗?没有人应声 。 于是 , 她伸长手臂 , 双手相搭 , 摆了一个pose , 然后哼起“四小天鹅”的音乐 , 自顾自跳了起来 。 没一会儿 , 铃声响起 , 要集合了 , 大家纷纷出门 , 她却像没听见一样 , 依然沉浸在舞蹈中 。

廖汀汀一到年龄就写了入团申请书 , 心情特别迫切 。 初三那年 , 她每周写周记 , 周一交给团支部 。 日记里不断地用当时的标准自我批评、反思 , 内心十分矛盾 。

在当时的团支部委员霍秀珍看来 , 廖汀汀的家庭有双重背景 , 一是中国革命的先驱 , 二是海外关系众多 , 这两种特点在她身上都有集中反映 。 “坦诚地说 , 是她的行为方式不能被当时的人们完全接纳 。 ”

最终 , 廖汀汀在学校也没能入团 。 后来 , 她因病英年早逝 , 大家聚时提起 , 总是唏嘘怀念 。

“特招生”风流云散

1966年6月 , 学生们如常准备着期末考试 。 对于63级初中生来说 , 这也是初中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了 。 同学们反复翻看习题 , 两两抽背单词 。

一天 , 学校突然通知 , 期末考试取消了 , 全校提前放暑假!大家都欢呼雀跃 。

按原计划 , 他们应于当年9月进入高中部 , 但文化大革命来了 。 一切都被打乱 。 1967年夏季 , 学校开始部分恢复上课 , 实行半天上课和走读 。

10月的一天 , 一位陌生人在军训排长陪同下走进初三法语班 , 后来大家才知道 , 这是外交部礼宾司的干部 。

被挑出来的二十余名同学每人发给两本法文版《毛主席语录》 , 要求第二天去机场迎接毛里塔尼亚总统达达赫 。

第二日 , 同学们按要求上身穿绿军装 , 下身蓝裤子 , 左臂戴红袖章 , 胸前佩戴毛主席纪念章 , 乘坐外交部派来的大客车到达首都机场 , 在停机坪上列队 。

参加欢迎仪式的董津义记得 , 周恩来总理到后 , 微笑着用法语和同学们打招呼 , 问大家知不知道croissant , 大家摇头说不知道 。 他笑着解释说 , croissant就是牛角面包 , 月牙儿型 , 他在法国时每天就靠吃它度日 。

达达赫总统走下飞机后 , 同学们向外宾献上“红宝书” , 齐声用法语朗诵毛主席语录:“Les peuples du monde, unissons-nous.”(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后来 , 老师告诉他们 , 周恩来总理说 , 外附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外语人才 , 不能让学生把外语丢了 , 所以想办法找机会让学生们去读语录吧 。

英语班部分同学曾去参加迎接东南亚领导人访华的欢迎仪式 , 用英语朗读《毛主席语录》 。 陈珊珊记得 , 读的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不是做文章 , 不是绘画绣花 , 不能那样雅致 , 那样从容不迫 , 文质彬彬 , 那样温良恭俭让”等句 。

1968年 , 63级学生被分配了 。 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是最大一批 , 有60人 , 其他还有留在北京的、插队的、当兵的 。 一代“特招生”就此风流云散了 。

父亲曾悄悄对陈珊珊说:“国家迟早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 , 你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吧 。 ”陈珊珊哭笑不得 , 心想 , 全国学校都停课了 , 所有学生都被要求不能留在城里空着双手吃闲饭 , 我怎么可能在家里学外语呢 。 她明白 , 这是父亲不放心她一个人去山西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