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中国外语教育前世今生:1963年全国特招幼童 教大学的师( 四 )

外教每周给每个小小班上一到两节课 , 主要教口语课 , 从语音语调开始 , 到对话朗读 。 中国老师是按照教材上课的 , 但外教就不受约束了 , 常常天马行空 。

英语班先后有三位英国外教 , 都讲一口标准伦敦音 。 其中一位叫亨特(当时译作“汉德”) 。

吴吉星记得 , 有一次 , 亨特说 , 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是怎么坐飞机从伦敦到中国来的 。 他说 , “第一步 , 我走上飞机的舷梯” , 边说边一步登上了椅子 。 再走到桌子上 , 说“第二步 , 我走进飞机了” 。 接着做出关门的动作 , 说“然后机舱门关上了 , 飞机就飞了” 。 每句话都放慢语速 , 连说好几遍 。 那节课 , 吴吉星记住了跟坐飞机有关的许多单词和句型 , 还学到了护照等知识 。

西语班的蔡润国记得 , 当时他们班的外教是两位女老师 , 一位叫埃琳娜 , 另外一位叫玛露哈 。 埃琳娜是哥伦比亚人 , 发音很正 。 来自于中上层家庭的她 , 一头深棕色大卷发 , 冬天常穿一身驼色呢子大衣 , 在人群中非常显眼 。

有时有同学上课开小差 , 外教会走到这个同学跟前 , 问今天是几号、星期几 。 数字是外语听力中比较困难的部分 , 同学们就得集中注意力了 。

有时外教教大家唱歌 , 有时就是聊天 , 问今天天气好不好、小鸟叫了吗、今天吃了什么等等 , 每个人都要站起来说一通 。

住校生活

外附实行寄宿制 。 1964年年初 , 经陈毅批准 , 外交部拨款70万元 , 在校园南侧建起了一幢兼有教学、住宿功能的小学综合楼 , 和一个学生食堂 。

学生每月交9元的伙食费 。 刚进校时 ,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 。 为了改善学生伙食 , 外交部副部长耿飚曾通过总参弄到一些在内蒙古捕猎的黄羊 , 分发给了外附的食堂 。 那段时间 , 食堂几乎天天变着法子做黄羊肉 , 每个人直到今天都还犹记各种不同做法的羊肉的滋味 。

中学部的男女生都住“潇湘楼” 。 每间宿舍大小不同 , 从七八人到一二十人不等 。 要求被子叠成豆腐块 , 毛巾叠成小豆腐块挂在绳子上 , 毛巾、脸盆、鞋子一条线 。

陈珊珊是班上的“标志性”人物 , 谁都知道她是谁 , 大家对她的印象都是艰苦朴素 。 她穿的许多衣服都是哥哥们穿剩下的 , 有时还带着补丁 。 她曾把家里的一辆旧自行车拿到学校来 , 许多同学都是用这辆车学会了骑车 。

陈珊珊的宿舍一共10个女生 , 她按年龄大小为大家安上名号 。 她是老七 , 是“七仙女”;吴吉星是老八 , 叫“杨八姐” 。 吴吉星翻出当年的笔记本 , 里面夹着一张1963年的贺卡 , 背面写着“杨八姐 , 新年快乐” , 署名是“七仙女” 。

学生家长一般不能进入学生宿舍探视 。 一日 , 陈珊珊急匆匆跑进宿舍 , 催促大家赶紧起身 , 把床单整理平整 , 生活用具摆整齐 。

很快 , 张茜进来了 。 她问陈珊珊的床是哪一张 , 上下审视后提醒她 , 洗脸和洗脚的盆要分开(那时大家都只有一个盆) 。 她对大家说 , 女孩子要爱干净 , 宿舍应该更整洁些 。 在场的女生们觉得她很严肃 。

廖承志的女儿廖汀汀也是个公众人物 。 由于家庭的海外关系 , 她的穿着一看就不是“大陆货” 。 全班去陶然亭公园的泳池游泳 , 女生们大都穿普通的泡泡纱泳衣 , 只有她身着大红色尼龙紧身泳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