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中国外语教育前世今生:1963年全国特招幼童 教大学的师


「外语」中国外语教育前世今生:1963年全国特招幼童 教大学的师

“北外附”的芳华岁月

本刊采访人员/鲍安琪

张永彪老师快85岁了 。 见面时 , 问他喝拿铁还是卡布奇诺 , 他没有反应 , 问他latte还是cappuccino , 他马上说“latte就好” 。

从1963年起 , 张永彪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调往该校附属的外国语学校 , 以大学英语系一年级教研组组长之材 , “屈居”而任附校英语教研组组长 , 整整当了15年中学老师 。

1963年 , 是中国外语教育面临重大调整的一年 。

据北外附校顾问陈琳教授回忆 ,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俄语“一统天下”的时期 。 上世纪60年代初 , 在一个小型外语教育工作会议上 , 周恩来指出 ,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 全国学俄语的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 。 英语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 今后很长时期还是要以学习英语为主 , 发展包括六种联合国官方语言在内的多语种 。 而且 , 外语教学要从儿童抓起 , “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 。

由此 , 一批千挑万选的外语幼童走进了1963年在全国开办的外国语学校 。

「外语」中国外语教育前世今生:1963年全国特招幼童 教大学的师资教中小学生。万里挑一的海选

1963年初夏 , 陈珊珊从中南海附近的丰盛学校三部六年级毕业 , 与父母商量报考哪所初中 。

母亲张茜是文艺积极分子 , 曾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 , 希望女儿考解放军艺术学院 。 父亲陈毅却说 , 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 , 女孩子文静一点 , 学点外语不错 。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 , 是创办这批外校的主要推手之一 。

根据周恩来、陈毅等的批示 , 1963年3月 , 教育部发布通知 , 在全国筹建外国语学校 。 除已有的1959年开办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和1960年开办的北京市外国语学校(俗称白堆子外国语学校)外 , 决定在上海、南京、长春、广州、重庆、西安6市各新建一所外国语学校(1964年天津、武汉和杭州各新办一所) , 实行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贯制 。 原来只有高中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增设初中部和小学部 , 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 。

听了父亲的话 , 陈珊珊填报了北外附初中 。

6月 , 崇文区天龙寺小学六年级学习尖子、大队委马志学被班主任喊去谈话 。 班主任告诉他 , 学校有一个推荐报考北外附的资格 , 校方希望他去考 。 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马志学从未听说过什么“外附” , 本来一心想报考26中 , 但因为老师做工作 , 还是不太情愿地填报了外附 。

7月初 , 举行了北京市小升初统考 , 考语文和数学两门 , 总分200分 。 十几天后 , 马志学就得知了考试分数:199.5分(其他同学要8月下旬才知道) 。 同时 , 还收到口试通知 。

7月中旬的一天 , 早上8点 , 北京市六个口试地点同时开放 。 马志学被指定去的是位于和平门外的外附本部 。 他到时 , 长龙已经排到了校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