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如何做人( 三 )


◎ “智者不惑”是说真正具有高度智能的人 , 没有什么迷惑怀疑的 , 一切坦然于心中 。
◎ “勇者不惧”是说只要公义之所在 , 心胸昭然坦荡 , 人生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
◎ 孔子认为 , 聪明的人不一定是仁者(有修养的人) , 仁者(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
◎ 《智谋大全》的作者冯梦龙说:人要有智能 , 犹如土地要有水 。土地没有水就会干涸 , 人没有智能就是行尸走肉 。
◎ 在中国文化中 , 智能和聪明是有区别的 。智能乃上智 , 聪明乃下智 。智能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 , 什么时候不该显露自己的聪明;而聪明的人只知一味地显示自己的聪明;聪明的人无时无刻忘不了向别人昭示自己聪明的大脑 , 但却丢了脑袋 , 而智能的人则知道首先保护自己 。中国历史上智能莫过于箕子 , 聪明莫不过杨修 , 但一者尽天年 , 一者被杀了头 。
2、“刚”、“毅”、“木”、“纳”
● 刚 , 乃无私;毅 , 乃果敢 , 有绝断;木 , 乃质朴;纳 , 乃语言迟钝 。
● 孔子把“木”的品格看作仁者品格 , 是由于木质朴、畅达、通顺 , 软硬适度 , 很符合“温而厉 , 威而猛 , 恭而安 , 乐而不 , 哀而不伤”的中庸分寸 。子贡曾问孔子 , 在学问和为人处事上 , 子路过于炉火纯青 , 而子师又有点欠火候 , 两者相比是不是子路更好一点呢?
● 子贡问孔子:——“过犹不及” 。
● “质胜文则史 , 文胜质则野 , 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 “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 。它要求恰到好处 , 不偏不倚 , 止于至善 。与人相处:“交友之道 , 忠告而善道 , 不可则止 , 莫自辱焉” 。
○ 交友之道
○ “宠辱不惊”的品格修养 。
● 老庄尚木、尚水 。
○ 庄子以木喻人生 。
○ 道家上善若水:即水是世界万物中最好的 。水是最“柔”的 , 东堵西流 , 西堵东流;水又是最“坚”的 , 水可以从沙漠中涌出 , 洪水来了冲跨万物;水不与高山树木论长短、争高低 , 水往低处流 , 但水却无处不到 , 无处不有 。水的品格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哲学理念 。
3、“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 , 已欲达而达人 , 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是企业家修养 , 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它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而不相悖”的生存竞争观 。
● 东西方竞争理念比较 。
○ “不相害” , “不相悖”与肉弱强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
○ 后退一步自然宽 , 赢之有形与无形 。
○ 东方气功与西方拳师 。
○ 下跳棋的哲学 。
结 束 语
“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 。有修养的人在一起很和睦 ,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整天争吵不休 , 矛盾重重 , 但每个人都无独立思想 , 易受他人影响 。“君子泰而不骄 , 小人骄而不泰” 。有仁德修养的人很舒泰(度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 。但态度绝不骄傲;没有仁德修养的人既骄傲又自卑 , 而且心境也不泰然 。对于小人来说 , 不仅“立人”难 , “立已”亦难 。
“器小易盈”:一个人的成就 , 永远不会高出他的修养 。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孔子姓孔名丘 , 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 。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 , 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言论集《论语》 , 就是由他的学生们编纂而成的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 他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经书 , 并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
关于政治 , 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即:君要像君 , 臣要像臣 , 父要像父 , 子要像子 。关于品德 , 孔子强调仁和义 , 尤其是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 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仁爱之心 , 才能完成他作为人的使命 。关于忠恕 , 孔子提出"己之所欲 , 施之于人" , 尽己为人谓之忠 , 另一方面"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谓之恕 。"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 , 一个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则去行事为人 , 也就是在"仁"的方面的实践 。关于知命 , 孔子主张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 , 其价值也就在"做"之中 , 并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做了应当做的 , 在道德上便已释然 。能够做到这样 , 人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 "君子坦荡荡 , 小人长戚戚 。"关于心灵修养 ,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孔子本人心灵修养不断上升的过程 , 以及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