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记录了孟子的什么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 , 对弟子的言传身教 , 游说诸侯等内容 , 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什么】《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 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 主张德治 。
什么是记录孟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 。战国中期孟子 , 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 , 孟子之所作也 , 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 , 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 , 286章 。同孔子一样 , 孟子也是受得弟子的尊崇 , 除却弟子 , 更有无数后人的称赞与敬佩 。这大概是源于他的“论战纵横捭阖 , 口才简直独步天下” 。时代的远逝 , 剥夺了我们拥有时间交集的可能性 , 穿越版的痴人妄说也只能是笑谈臆想 , 要走进亚圣孟子 , 还得回到国学原典《孟子》 。《孟子》里孟子的出场似乎不是很风光 , 梁惠王——在这本书里他见到的第一位国君是这样向孟子打招呼的:“叟!不远千里而来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个梁惠王很坦率 , 一点也不装 , 能用“红包”表达的尽量不用语言 。第一次面对面 , 就是这样的尴尬 , 孟子那可是圣人呀 , 不管怎样说 , 这样斯文扫地 , 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况 , “仁政”功在千秋 , 利在万世 , 我告诉你们这些国君诸侯 , 可是帮你千秋万代 , 基业永保 , 干嘛还要这样低三下四?要是孔子在世 , 道不同不相与谋 , 说不定回来一场扭头便走的旅行 。孟子却留下来了 , 我们替孟子窝火 , 这跟伟大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 。来源:锦绣·中旬刊
《孟子》一书主要讲什么的?阅读《孟子》 , 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 。孟子 , 名轲 , 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 , 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
孟子的生平事迹 , 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列传 , 包括十几个人 , 始于孟子 , 终于墨子 , 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 。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 , 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 , 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 , 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 , 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 , 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 , 好利之弊 , 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 , 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 , 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 , 不同一般 。
据这篇列传 , 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 , 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 , 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 。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 , 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 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 , 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 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 , 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 , 而子思受学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 , 《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 , 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 , 也未尝不可 。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 , 到了战国时期 , 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 , 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 。尽管如此 , 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 , 实不得已 。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 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 , 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 , 言必称尧舜” 。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 , 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讲人性本善 , 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