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记录了孟子的什么( 三 )


2?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有关 。战国之时 , “邦无定交 , 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 一般游士 , 都肆无忌惮 , 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 , 也敢于掌而谈 。写成文章 , 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 , 而周游列国 , 也不免要游说的 。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 , 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 。……在彼者 , 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 , 皆古之制也 , 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 , 无所畏惧 , 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 。在《滕文公下》里 , 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 , 还说过:“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 , 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 , 至大至刚 , 以直养而无害 ,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 配义与道 , 无是 , 馁也 。”由此看来 , 《孟子》文章之有气势 , 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 。能够无所畏惧 , 才敢放言无忌 。形成文章 , 才沛然而不可御 。当时的游士之辞 , 虽然都能放言无惮 , 而《孟子》之文 , 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
3?富于形象 。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 , 深于比兴 , 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 , 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 , 其取譬设喻 , 多讲世俗故事 。《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 , 即是显例 。这样的故事 , 也许得之民间 , 也许出于虚构 , 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 , 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 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这样的文章 , 既有时代特征 , 又有个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