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驿站传递
秦末汉初之时,在国家下辖的各个交通要道上,就建造了专门传递政府公文的驿站,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驿站,在汉代之前称传(zhuàn)或传舍,汉、唐、宋称驿,其重要职能就是负责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 。驿站提供饮食住宿和交通工具,也是官吏沿途休息的必经之地 。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 。驿站的设备也很完善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中途换马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
骑马传递时,“邮差”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人换马,接力传送,这样既可以保证送信的人和马匹都能得到休息,又能快速地将信送到目的地 。然而,这样高效便捷的“邮政系统”仅用来传达政令及军情,是专门给官府使用的,普通百姓却无法使用 。
(3)私人捎带
一般平民百姓寄信只能找人捎带,或找熟人传口信,如唐朝诗人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说的就是岑参西去途中遇到回京城的使者,正好可以托他带信给家人,然而当时骑在马上,也没带纸和笔,只能捎几句口信了 。
张籍就比岑参幸运多了,原籍吴郡的他客居洛阳城时,见秋风而思故里,便托人捎信 。正巧碰到顺路的老友,得知他明日一早即将返乡,张籍又惊又喜,忙写一封家书 。送信的人临出发时,张籍又怕遗漏了什么,连忙打开信封再次检查,所以就有了那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在古代,户籍管理相当严格,人们要出趟门儿不是容易的事儿,除非有正当的理由,比如办公务、做生意、考科举等 。所以遇到顺路捎带信件的概率不大,那么就要花点钱找人帮忙寄了,比如南来北往的商人,或者以送信为业的“信客” 。
文章插图
06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的典故
(1)青鸟传书
青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山海经》里有记,青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到人间 。
相传西王母与汉武帝有过一次缥缈无际的会面 。有一次汉武帝和群臣在举行斋戒仪式,忽见一青鸟从西方飞到承华殿前,汉武帝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回答说:“西王母即将驾到,青鸟特来报信” 。不久,西王母果然来到了殿前 。
这就是“青鸟传书”的典故,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古代诗人也常用青鸟的意象传达思念的情愫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鱼传尺素
鱼和书信的渊源很深,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一首五言诗写的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诗的背景是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造成了众多的妻离子散 。
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两条真的鲤鱼,而是指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的书信函套 。“烹鲤鱼”即解绳开函,“尺素书”即用素帛写的书信 。人们相信鲤鱼是上天的信使,便将两块木板做成鲤鱼状,就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后人便以“双鲤”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形,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个成语 。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书信的知识,您是不是开了眼界,增了知识?有没有感到一种遗失的美好呢?你曾经有过写信的经历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作者-
- 怒发冲冠的典故出处 怒发冲冠的意思和造句
- 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 孙俪演的电视剧大全 这一部是无法超越的存在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这一段翻译
- 东道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东道主是什么意思
- 这一款车身修长的超跑你喜欢吗 适合女生的跑车便宜的
- 此嵇侍中血勿去的典故
- 指鹿为马的典故道理 指鹿为马的主角是谁叫什么名字
-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典故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 狗咬吕洞宾的由来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