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嵇侍中血勿去的典故

“此嵇侍中血,勿去”的典故讲的是在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战争中,嵇绍为了保护晋惠帝以身挡刀而被杀死,他死时的血溅在了晋惠帝的衣服上 。当战争平定后晋惠帝不忍洗去衣服上嵇绍的血迹,以表永怀不忘之意 。
《晋书·忠义传·嵇绍》讲述了在晋惠帝永平元年,发生了西晋皇族内部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 。在这场斗争中,有一次嵇绍随同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败时,百官侍卫全部逃散,只有嵇绍以身体保护晋惠帝,被杀身死,血溅皇帝的龙袍 。当战争平定后,有人要为晋惠帝洗衣时,惠帝不让洗去嵇绍留下的血迹,以表永怀不忘之意 。后引用为颂咏忠勇牺牲精神气质的典故 。
最后介绍一下,嵇绍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儿子,死之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另一位竹林之贤山涛,山涛为了不负朋友之托,也尽了自己的义务 。
【此嵇侍中血勿去的典故】

此嵇侍中血,勿去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此嵇侍中血,勿去也”意思是:这是忠臣的血,不要洗去 。
嵇侍中血,拼音[jī shì zhōng xuè]
解释:嵇侍中血是汉语词语,指忠臣之血 。
示例:文天祥《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
典故出处:“此嵇侍中血,勿去也”,是晋惠帝司马衷的轶事典故 。
永兴元年(304年),晋军在荡阴战败,惠帝脸部受伤,中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 。司马衷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
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害嵇绍,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司马衷为他的死哀痛悲叹 。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
扩展资料
引证释义:《晋书·忠义传·嵇绍》:“(嵇)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 。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290~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 。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 。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 。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 。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 。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 。
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嵇侍中血
百度百科-司马衷
嵇绍血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据《晋 书?忠义传?嵇绍传己载:嵇绍为 嵇康之子,经山涛举荐入仕,官至侍 中 。八王之乱,司马越奉晋惠帝讨太 弟司马颖,嵇绍随征 。兵败荡阴,百 官、侍卫皆溃散,唯嵇绍随于帝侧 。飞箭交集,绍以身捍卫,中箭死于帝 侧,血溅御衣 。事定,左右之人欲洗 去御衣之血,惠帝:“此嵇侍中血,勿去 。”后世诗文以“嵇绍血”、“嵇侍 中血”作颂扬忠臣以死护驾的典故 。唐?杜甫《伤春》:“岂无嵇绍血,沾《属车尘 。”金?李俊民《和韵襄 阳变后》:“衣不能胜嵇绍血,扇无可 奈庾公尘 。”宋?文天祥《正气歌》.:“为颜常山头,为嵇侍中血 。”
正气歌中包含了哪些历史典故,请简单概述 。文天祥在他写的《正气歌》里提到的有气节的历史人物有:
“在齐太史简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
在晋董狐笔 (在晋董狐笔. 典出《左传·宣公二年》:赵穿杀晋灵公,时晋国执政大臣赵盾逃亡在外,未出国境,闻讯而返 。“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在秦张良椎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先世为韩国人,秦灭韩,张良破家财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一百二十斤,狙击秦皇于博浪沙道中,误中副车 。始皇大怒,下令搜索国中,但始终未拿获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