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三 )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 。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 。
(1)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 。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新注资治通鉴序》)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高中课文《训俭示康》 。
(2)人物评价
虽然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序》:“唯公忠厚质直,根于天性,学问所到,诚实金石 。自少至老,沉密谨慎,因事合变,动无过差 。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疗饥,参苓之可以已病 。”但政治生涯并不突出,其人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典型代表,尽管他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但实际却是甚为不满新法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 。但由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可以显示出其保守的主张,对他而言宗法及伦理纲常对国家是比较重要的 。
文言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翻译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原文】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三朝名臣言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