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二 )


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好学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精心背诵过的内容,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 。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韵,收获就会非常大了! ”
司马光好学的字词解析:
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
2、患:担忧,忧虑 。
3、不若:比不上 。
4、众:众多 。
5、既:已经 。
6、迨:到;等到 。
7、倍诵:“倍”通“背”,背诵 。
8、乃:于是,就 。
9、尝:曾经 。
10、或:有时 。
11、咏:吟咏 。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
14、终夜:半夜
【拓展】
1、朱熹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
(1)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晚年遭遇不好,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
(2)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
朱熹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 册页“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