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冉闵的史书( 五 )


自刘渊立汉到石虎末年,近五十年间,两赵迁徙了太多的胡族部落入中原,和中原百姓形成事实上的村、落混居,而这些迁徙胡族又没有经过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如何治理?只能一步步来,事实上北地直到北魏拓跋珪后期才着手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孝武帝时期才卓有成效 。当年,东西两晋采取的是同样的胡汉分治,西晋在310年前后册封段务勿尘为大单于,东晋在349年、351年,先后册封慕容俊、姚弋仲为大单于……
兵围襄国,打了差不多四个月,期间石祗一度想以退位称王为条件,让冉魏退兵,不过冉闵并不答应,石祗无奈之下派出使者向燕国求救,冉闵同样派出了使者阻挠燕国发兵
总体来讲,350年是冉魏一个发展年,渡过最初的襄国政权围剿后,冉魏或驱逐或收服境内胡族各部,建立较为完善的政权体系,地域也随之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冉魏没落期(351年-352年秋)
石虎死后,后赵各方势力内乱时,远在辽东的鲜卑慕容氏准备精兵二十万,秣马厉兵,等待时机,期间也有过试探性进攻,侵占后赵幽州部分区域
随着襄国求救使者到来,慕容鲜卑认为时机已到,发兵南下,兵出三路:慕容恪向中山进军,慕容评向鲁口进军,大将悦绾领兵3万去襄国救援
351年三月,冉魏于襄国对决石琨、姚襄、悦绾救援兵马以及石祗四路十余万大军,此战冉闵败溃,损失大军十万,冉魏随军朝堂百官一战而殁
襄国一战为转折点,冉魏失去了大部分区域控制权,战争侵入民间,北地胡汉百姓互相杀掠,大逃亡,冉魏由盛转衰,再也没有了机会 。大军损失还好,但连接各地的中枢指挥系统覆灭让冉魏回天乏术,毕竟根基太弱,时不我待
襄国援军到达前,冉魏分兵拦截,都战败,之后内部有两个思路:一个以卫将军王泰为代表,打算固守营盘,寻机而出,避免腹部受敌;另一个以道士法饶为代表,说天命杀胡,应主动出击大军压上 。最终,冉闵选择了主动出击,战后,冉闵杀了道士法饶父子……
351年四月,冉闵回到邺城,倾城一战击败襄国七万追击大军,一路追击,斩杀三万余人,迫使大军主将刘显投降,刘显回襄国后杀石祗等襄国高层十余人,后赵襄国政权自此而亡
刘显估计是匈奴刘渊族人,因此次战功,冉闵封其为大将军、大单于,不过刘显并未归心,之后以襄国为都城,背叛冉魏自立为帝,最后让冉闵攻陷襄国……
攻陷襄国覆灭刘显,是冉魏战败之后难得的大战果,但是冉魏真的不行了
北面慕容大军攻陷了幽州、蓟州、已到冀州,渤海郡、常山郡、中山郡、赵郡等,都被攻克;南边冉魏的徐州刺史、兖州刺史、荆州刺史、豫州牧等都连人带地投靠了东晋,还有天下精兵出三河的三河之地也连人带地投了东晋;西边投靠前秦的,估计也有不少
上头这段引文虽然是说冉魏的分崩离析,不过也侧面说明冉魏上升期地域还是蛮大的 ,并不像有观点认为的很小 。猜测冉魏巅峰期地域包括幽州、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陕西山西估计也有些地,当然,这些地域说全控制也不对,毕竟这些地方属于后赵石国,后赵分裂成襄国和冉魏,这些地方也是战场,随着襄国逐渐战败,这地方应该是归入冉魏势力范围
也有观点认为徐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地域官职,属于遥领,这些相应官员并没有上任,所以冉魏并没有多大,实际控制区域也就邺城周边 。古代确实有遥领这回事,不过在史书上还记录了两点可以当侧证,证明冉魏不小:一条是350年五月,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冉魏合肥,这合肥是安徽吧;另一条,记录冉魏巅峰期兵力30万,30万人马今天看来并不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东晋调集的桓温兵和殷浩北伐兵加一起,也没有20万
352年四月,覆灭刘显的冉闵,未听从手下避其锋芒建议,带领麾下八千余人,在廉台和慕容恪决战,十战十胜,然兵力悬殊过大,最后一战全军覆没 。冉闵本人杀穿重围,座下战马力竭摔倒,被追上的燕军擒拿,之后送到了慕容俊面前
352年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冉闵被杀于龙城遏陉山 。被杀前,冉闵和慕容俊刚见面时,两人有段对话,慕容俊说:你一个奴仆下人,为何敢称皇帝?冉闵回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的夷狄,都想着谋逆篡位,我堂堂中土英雄,为何不能当皇帝?
冉闵战败,燕国大军围困邺城,三个月后,邺城守将开门投降,部分大臣自杀殉国,冉魏灭亡 。当年十二月,慕容俊遣使者祭祀冉闵,追谥其为武悼天王 。史料记载,慕容俊祭祀冉闵,是因为杀掉冉闵之后,龙城五个月没下雨,还有蝗灾,认为是冉闵作祟,祭祀完,当天大雪 。作祟一说,我们今人看来,属于笑谈迷信,有学者分析:冉闵在北地得人心,慕容俊之所以祭祀冉闵,是为了安抚百姓便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