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冉闵的史书( 三 )


其实,石遵表现的不错,不乏帝王平衡之术,就内部权力分配而言,石遵可谓面面俱到 。打击苻洪,也仅仅去除苻洪都督头衔;封立的太子,是燕王儿子(燕王是石虎末年群臣推荐的两大太子人选之一,也是平定梁椟叛乱时统帅);虽未依诺封冉闵为太子,但也给了冉闵军政大权;诸兄弟如石鉴、石苞、石冲、石琨则分别占据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职位……
如此,若把冉闵当成后赵统治阶层人员,那他反叛后赵其实应该属于忘恩负义,就像蔡东藩说的那样:
只是,冉闵是不是单纯的后赵统治阶层人员呢?并不是,否则其父冉良不会是左积射将军,早年也不会以12岁之龄被安排成17岁石虎儿子,冉闵大概率是后赵内部晋人利益体现
石遵可以平衡权力分配,但石遵没办法调节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毕竟石遵权力来源于后赵石家,来源于羯族,来源于石勒设置的国人制,而其权利来源和汉家利益是相悖的 。石遵登基后,平衡了内部权力,可对于后赵百姓政策,并未作出改变,仍然是苛政高压,史书有佐证:
349年十一月,石遵和冉闵之间矛盾极度激锐,在石鉴的暗助下,冉闵先下手为强,劫持李农等联合杀掉石遵 。石遵临死前,说:
石遵死,石鉴登基,冉闵晋级为大将军、武德王,李农晋级大司马、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刘群(刘琨儿子)为尚书左仆射,卢谌(晋武帝女婿)为中书监,此时,后赵朝堂差不多由冉闵团队主导 。不过,就像石遵说的”我都不行,你们行么”那样,石遵平衡不了后赵胡汉矛盾,冉闵团队一样也平衡不了(为了缓和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冉闵团队都尝试了更改国号,以及给石鉴换姓,不过,效果却使矛盾更加激化)
很快,驻扎在襄国的新兴王石祗联合姚弋仲、苻洪等外在六夷酋首起兵攻邺城 。而邺城内部,冉闵也遭到多次伏击,比如石苞、石成、石启、石晖等后赵诸石,还有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龙骧孙伏都等后赵重臣 。在最后一次击败由孙伏都组织的3000羯士伏杀后,冉闵团队囚禁帝主石鉴,矛盾激化至后赵内战大爆发边缘,邺城不满冉闵做法的大量官员勋贵等撤离
流传许久的杀胡令,就发生在此间,大约349年十二月或者350年一月
关于杀胡令再多说几句,这个命令其实为不得已,冉闵团队最初想法是“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可是,下达放开门禁任人来去命令后,“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我们知道消息传达需要时间,老百姓赶路也需要时间,方圆百里赵人皆入城所用的时间完全足够城内胡羯撤离,可胡羯并未撤离,而是徘徊在邺城以及周边 。以当时矛盾之尖锐,要么杀,要么被杀,冉闵团队选择了杀……
有朋友认为冉闵的杀胡令是不分胡汉乱杀,造成汉人也滥死一半,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 。估计该观点来源于史书记录的“高鼻多须滥死者半”,笔者早期,也犯了同样错误 。后来多翻了几遍史书,发现高鼻多须深眼眶是羯族特征,石勒当年还说他儿子长的不像胡族 。为了验证,和几个朋友抽了时间,专门在超市和学校门口观察,看看能数多少个高鼻梁出来,结果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个别疑似,高鼻多须压根就不是汉家特征
综合来说,杀胡令实质是杀羯令,这个命令让很多不是羯族的胡族,因为有高鼻梁大胡子特点,也遭到无辜杀戮 。白寿彝版《中国通史》对此持有的观点差不多,说的比较隐晦:
杀羯令后,冉闵团队彻底掌控了邺城,后赵分裂成代表汉家利益的邺城政权以及代表胡族利益的襄国政权两个部分,大战争爆发了
以上是冉闵在石虎死后,后赵诸帝时流年情况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冉闵的转型期,在后赵这个国度中,冉闵从棋子变成棋手,从幕后走向前台,厚积薄发,赢得多头博弈,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
有人说,冉闵造反是为权势,若是石遵当年信守承诺,冉闵不会造反;也有人说冉闵杀羯,是因为“胡不为己用”,要是能为己用,冉闵不会杀羯,所以冉闵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 。其实,大家可以反向思考,为何石遵要毁诺,为何胡不为己用?其根本原因,是冉闵所作所为不代表胡族利益,冉闵的权力基础不是胡族,如此,在思考,冉闵真的都是为自己么?
已故史学家高敏先生在他的《试论两晋时期 社会 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文中,对于此次事件是这么说明的:
第三个阶段,冉魏发展期(350年春-351年春)
350年闰月,冉闵团队废杀石鉴,杀石虎遗孙三十八人,尽灭邺城石氏,然后以邺城为都城,建立魏国,史称冉魏 。远在襄国的石祗听闻石鉴被杀,亦登基为帝,继续后赵政权 。后赵内乱演变成两大政权之间的杀伐,这近似统一北地的后赵本身,算是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