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末代总督”们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塑造了对“皇权”的强烈执念和“食君俸禄忠君之事”的固化思维;其二,正是常年身居高位,才知道个人荣辱以及家族命运早已与封建王朝紧紧地绑在一起,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人,如赵尔巽、李经羲,面对“忠和义”“名与利”也做出了相对体面的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归宿了吧 。
清末九大总督,名气最大的当属辫帅两江总督张勋,结局一般 。结局最差的有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闽浙总督松寿自杀、两广总督张鸣岐做了汉奸,遗臭万年 。结局相对较好的是袁世凯的姻弟直隶总督张镇芳,毕竟有老袁罩着,人脉关系广,还有就是李鸿章的侄子云贵总督李经羲 。
文章插图
总督一职最早出现在明朝,在清朝形成定制是在乾隆以后,当时全国有八个总督,这八个总督主管一省甚至数省的军政要务,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到了光绪末年,又增设了东三省总督,这就通常所说的九大总督,也就是九大封疆大吏的来历 。
在清末九大总督,四川总督赵尔丰、闽浙总督松寿、两江总督张勋、两广总督张鸣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都是非常忠于清廷的,赵尔丰因为忠于清廷,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武昌起义后不久,赵尔丰也被四川革命党人处决 。
文章插图
武昌起义后,各地都爆发了革命党人起义,为了效忠清廷,闽浙总督松寿决定与革命党人死磕到底,失败后,松寿自杀以表达对清廷的忠诚 。
相对于前两位的愚忠,张勋更像是一位以效忠清廷为表像,实际却是为自己谋利的野心家,1917年,复辟失败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
两广总督张鸣岐是帝制的坚决拥护者,清廷灭亡后,张鸣岐并没有想松寿那样以死明志,而是逃到了日本,后来袁世凯复辟,才又回国 。1931年,就任伪职,沦为了汉奸,抗战胜利后,张鸣岐在一片声讨中死去 。
文章插图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赵尔丰的哥哥,这两兄弟都是非常忠于清廷的,只不过赵尔巽以不从政来明志,清廷灭亡后赵尔巽全心投入到清史的撰写中直到死去 。
【清朝末年封疆大吏】除了这五位外,其他四位就没那么忠心于清廷,陕甘总督长庚直接交出了总督大印潇洒而去;湖广总督瑞澄在武昌起义后,怕被清廷治罪,直接逃去了日本,直到清廷灭亡后才回来;云贵总督李经羲是李鸿章之侄,在民国还担任了一周时间的国务总理,退出政坛后安心做起了寓公;直隶总督张镇芳在民国就任过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弃政从商 。
- 跪安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时间是不同的
- 为什么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曹操是东汉末年
- 孙承宗的战略可行吗
- 清朝骁勇善战的满族八旗军,是如何沦为“养花遛鸟”的草包的
- 清朝皇帝陵墓都在哪里
- 清朝为什么那么推崇袁崇焕
- 雅克萨之战,清朝明知火器厉害,为何还坚持海禁与骑射为根本
- 清朝皇帝排序,一张图看懂清朝十二帝?
- 在生活中半途而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