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封疆大吏( 二 )


汉奸
两广总督张鸣歧,是9个地方总督中唯一一位当汉奸的 。
张鸣岐,字坚白,山东无棣人 。他虽是举人,但早年仕途并不顺利,加入晚清官场大佬岑春煊的幕僚队伍后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晚清最后一任两广总督 。

清朝末年封疆大吏

文章插图
张鸣歧 。来源/《东方杂志》1911年第9期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在广东持观望态度 。一方面,他电请朝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另一方面,当革命党人在文澜书院门口树起“广州独立”的旗帜时,他对两万余名请愿独立的民众,却避而不见 。当他获悉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清军在汉口、汉阳两败革命军时,态度转而强硬,命令手下上街扯去革命的灯旗标语,巡街捕人 。
广州独立后,民众推选张鸣歧担任都督并代表前往总督署送印,却发现张鸣岐不见踪影 。原来他早于当天上午逃亡沙面租界,后乘英国军舰逃往香港,再逃日本 。
民国成立后,张鸣歧回到北京,在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手下当一名高级顾问 。袁准备称帝时,张鸣岐与杨度、孙毓筠等人,积极附从,同时,他还与一直主张“复辟”的张勋暗中联系,以期清朝复辟后能给自己安排个职位 。事败后,他隐居到上海法租界,常年吃斋念佛,看起来好像是不问世事,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新的机会 。
卢沟桥事变后,张鸣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加入大汉奸王揖唐等人发起的“中华佛学会”,后又与王克敏、靳云鹏等汉奸一起,到日伪政权中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任职 。甚至在抗战即将结束时,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为行将灭亡的日本法西斯摇旗呐喊,祈祷“大东亚圣战之必胜” 。
也许是抗战胜利后不堪“汉奸”之名的压力,或是想追随日本法西斯的阴魂,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在天津病逝 。
与张鸣歧相比,两江总督张人骏在气节方面则更显可贵 。
出逃
张人骏,字千里,直隶丰润人,同治朝戊辰科进士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担任两广总督时,乘坐军舰赴西沙群岛巡航,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
武昌起义刚爆发时,他正处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城内,从他给内阁的电文中,能够看出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下游江防紧要,伏莽素多,乘机窃发,在在堪虞……请海军部饬即多派兵船……兼程来宁,分布各埠,保华洋商务 。”
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他的想象 。11月初,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宣布独立,不过,南京城还控制在张人骏的手里 。12月初,面对攻城的革命军,张人骏先是派和自己私交甚笃的美国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与新军接洽,表示愿意投降 。趁着马林出面周旋的空隙,张人骏让手下准备好一个箩筐,趁着天黑,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他坐在里头缒下城墙,出了城,直奔停泊在下关江面的日本兵舰 。他也因此被人戏称为“箩筐总督” 。此后,由南京到上海,再到青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被德国占领,张人骏一家北上天津避难,之后就一直待在天津 。
虽然当过几任“封疆大吏”,张人骏因为官清廉,并没有攒下多少家底 。他在青岛和天津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拮据 。《胶澳志》说他“然清廉自持,家无余财” 。张人骏的曾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张守中研究员说起曾祖父时,也是一声叹息:“他的晚年,和那些曾经与他同样地位的清朝大臣比起来,的确比较潦倒 。”尽管如此,面对袁世凯称帝前后向他发来的请柬,他一概拒绝,至少在骨气上比张鸣歧要硬实很多 。
1927年初,张人骏在天津寓所去世,享年82岁 。他死后,末代皇帝溥仪亲自到他家吊唁,也算是对这位晚清老臣的怀念 。
同样是面对革命军的进攻时选择出逃,湖广总督瑞澂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
瑞澂,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武昌起义爆发时,他正在武昌城内 。城内清军无论是数量还是武器质量,其实都要优于起义军 。但瑞澂听了老婆廖克玉的话,在后花园挖了洞跑了出来逃上停在长江的楚豫舰,最后一路逃到上海 。
清廷对他这种逃跑行为异常愤怒,一开始只是下旨革职,仍让其署湖广总督一职,希望他戴罪立功 。后听说他逃到上海,直接下旨逮捕,于是瑞澂又逃往日本 。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将瑞澂存在山西钱庄的百万财产没收 。没多久,这位逃往总督就在上海一命呜呼 。
与这两位总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位总督选择“逆流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