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和禁忌,过年客家人都吃什么美食?

客家说法起源于客家一词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 。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 。时序越千年,五胡乱华,朝纲倾裂,战祸频仍 。生灵涂炭,颠沛游离,“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 。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万里迁徙中,孕育、扎根、绵延、播迁 。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长史,客家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映射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多样、生生不息 。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客家流行音乐、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客家家规族训、客家武术、客家名人事迹、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 。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融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 。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文化的客家 。客家人更重视春节,也喜欢按照传统风俗来过年 。在祖国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城市乡村,都可以看到喜庆热闹的过节气氛 。特别是山乡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假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下面就这些习俗,小编整理一些,分享给大家:
入年假: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 。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 。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 。
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 。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蒸岁饭: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 。
大年卅日,也就是除夕 。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 。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 。
去祠堂祭拜祖先:大年三十和初一,部分地区客家人会把腌制好肉,鱿鱼,豆腐和盐端去祠堂,工工整整得摆在长桌上,并倒上酒,点好蜡烛,让老祖宗‘'品尝" 。事后点燃香,挨家挨户拿着香去拜三拜,求保佑 。还会有打锣鼓,烧纸烧冥币,舞龙,舞狮,串罗定炮等活动 。
年卅:大年卅日,也就是除夕 。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 。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 。
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的 。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
团圆饭: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然后才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其象征团圆之意,还有一般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鸡酒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 。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