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头之类的 。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的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
4.准备几个开拓新的观察内容的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
1.观察蜗牛的准备 。
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 。重点观察头部,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
3.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 。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
三.蜗牛壳的观察 。
1.观察蜗牛壳的讨论 。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2.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 。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 。
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
3.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
4.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
1.蜗牛怎样吃食物?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吃黄瓜的蜗牛 。观察蜗牛的齿舌 。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
2.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
3.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五.交流与小结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
《观潮》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文章插图
一.教材特点分析《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 。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
“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 。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 。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 。
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 。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 。
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小学
- 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的教学计划
- 小学信息技术用信息表达自我多少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教案
- 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 小学英语评课稿范文_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