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三 )


2.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 。
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 。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再如:“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四)总结迁移: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 。
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教材分析: 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
教学设想: 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

1.激发学习兴趣;
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
二.感知·定向
1.范读课文;
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
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
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
三.诵读·品味
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
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
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
1.学生朗读;
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
2.第二节写什么?
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
4.评价诗人的“叹息” 。

1.朗读;
2.概括:“群童抱茅”
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诗人之“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难点 。
1.范读第三小节 。
2.字词辅导:俄顷、向、黑布衾、恶卧、彻
3.提问:“铁”换成“石”行不行?“长夜”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小节写什么?
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
2.答问:“铁”字说明被子的硬、冷、脏,且押韵;双关: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

3.齐读这一小节;概括:“长夜沾湿” 本节难理解词语较多,且又富有表现力,是以把它们作为使学生理解诗人长夜难眠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