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一转眼暑假已经悄悄来临 , 那么最高兴的就是熊孩子了 , 终于可以各种嗨了 , 而最头疼的就是家长 , 除了要分分钟关注熊孩子有没有在家捣乱 , 有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之外 , 还要监督孩子们的作业情况 , 虽然放暑假了 , 但学业可不能落下 。
据研究数据表明 , 少部分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学业并阅读书籍 , 不把功课落下 , 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够自觉地完成暑假作业 。
小启在家就跟他妈妈玩起了追逐战 , 妈妈说一下 , 他就学习一下 , 妈妈没说 , 他就玩别的 , 咬手指头 , 乱画本子 , 看电视 , 吃零食 , 赶鸭子似的追逐 , 让妈妈头疼不已 。
妈妈只有这一个孩子 , 对孩子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在暑假期间也能不落下功课 , 还要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点 , 想把孩子培养起来 , 妈妈还希望孩子以后能够上清华或者北大 , 妈妈对孩子寄予厚重 , 孩子却不把她当回事 。
其实呢 , 只要方法掌握得当 , 熊孩子的暑假期分分钟变加分期没问题 , 还能够把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好孩子 。
文章图片
一、把假期变成孩子的"加分期"
每到假期 , 很多孩子都会捧着一部手机在忘我的世界里一直玩游戏 , 当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 , 我就会想 , 如果孩子能够把对玩手机的热爱转移到更加有价值的事情上 , 比如看书学习运动等等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 用这些时间来丰富自己的阅历 , 那这个假期会变得非常"加分"并且更加有意义 , 孩子们的收获也会得到更多 。
家长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们能否够在暑假期间学习新的知识 , 爱上阅读 , 自主的完成暑假作业 , 而不是一昧的把手机丢给孩子 , 玩手机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好处 , 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 大道理人人都懂 , 小情绪却难以自控 , 但很多家长却拿孩子没办法 , 只能把手机给他们玩 , 想让孩子把假期变加分期 。
聪明的家长应该这样做:
1阅读学校规定的书本
2每读一本书本就做好相关的笔记
3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
4提高孩子视野的开阔度
5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 并拥有真善美的心灵
6制作学习计划表
7有一个可学习的环境
8让学习渐渐成为习惯
【暑假成孩子“加分期”,聪明的父母会走这3步棋,让孩子成领跑者】9奖罚分明 , 把电子产品的时间作为奖励的时间
10亲子陪伴听故事
看完以上这些家长是不是觉得让人眼前一亮?想赶紧的让孩子去做以上的事情!恨不得孩子赶紧成为一个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但想象是美好的 , 现实中孩子可不会按家长的要求去完成 , 就算家长说了 , 孩子也get不到家长想要的点因为孩子不能理解家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孩子理解了 , 孩子才能自助自觉得完成任务!想要孩子能够理解 , 并且get得到家长的点 , 以下功课平时必做 。
文章图片
二、收下以下技能 , 孩子分分钟能自觉学习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自觉学习 , 孩子如果能够自觉学习 , 那么家长该多高兴啊 , 可以不用守在孩子身边督促他 。
可现实是:妈妈在这边上班 , 娃在家 , 妈妈边看监控边视频聊天 , 还要电话查岗 , 时间一久 , 必定大战 。 另一个画面是:娃在家 , 你也在家 , 孩子就不听你话 , 就不听你话 , 家长和孩子上演着你追我赶的画面 , 最后没办法家长只能出"大招"!拔掉网线 , 坐镇指挥 , 严防死守 , 最后的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 。
其实大可不必 , 掌握以下技能:让孩子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1尊重孩子的兴趣 。
2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 , 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3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4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5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6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7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8鼓励孩子
9告知孩子哪件事情先做哪些事情慢做
10不要把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以上技能家长一看就懂 , 可真正操作起来 , 又是另一个画面:好嗨哟 , 感觉孩子已经飘上了天 , 感觉孩子已经不能由我掌控 , 感觉自己已经没有灵魂!感觉自己已经心累 , 理论看起来并不难 , 让实操起来为什么难呢?聪明的家长会下好这重要的三步棋!
- 孩子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做情绪的主人
- 严禁孩子“说谎”,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需“分情况”而定
- 一遇到困难就崩溃,孩子“抗压能力”弱的真正原因,你了解吗
- 运动对孩子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这3大作用更是成功孩子的必需品
- 孩子的礼仪,反应的家庭的“教养”,最全的孩子礼仪教养法
- 希望孩子一帆风顺?这并不现实,懂“复盘失败”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学会“非暴力沟通”,让亲子沟通事半功倍
- 给孩子挑选“艺术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 为了养家没时间陪孩子?别找借口,任何的“陪伴缺失”都是冷暴力
- 越唠叨孩子越叛逆?孩子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家长要这样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