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我们经常认为 , 孩子遇到事情 , 我们根本就不用惊慌 , 因为孩子容易往事 , 一点新奇的事情又会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 所以 , 当孩子流露出负面的情绪时 , 父母就只是安慰一下孩子 , 然后就没有再做其他的疏导工作 。
结果 , 下次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 , 孩子还是会表现出被情绪影响的一面 。
比如说 , 孩子考试考差了 , 回到家之后就嚎啕大哭 。 这时 , 如果父母说:"没关系的 , 爸爸妈妈相信你只是粗心而已 , 再加把劲 , 下次你一定会考好的 。 "
再比如说 , 孩子在和同伴玩耍的时候 , 不小心摔了一跤 。 孩子感觉到了身体上的疼痛 , 还感觉到了耻辱 。 这时 , 父母多为两种反应 。 一是把孩子扶起来 , 安慰孩子 。 第二种态度是呵斥孩子 , 怪孩子太不小心了 , 笨手笨脚的 。
于是 , 孩子便陷入了"情绪低谷"中 。
当孩子陷入于"情绪低谷"中时 , 孩子会感觉自己被一片灰暗笼罩着 。 孩子觉得自己便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 , 父母的话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悲伤 。
就这样 , 孩子的情绪更加低沉了 。
事实上 , 当孩子陷入情绪低谷时 , 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改变孩子的心态 , 而不是一味地安抚孩子 。 这是"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的 。
文章图片
解读"情绪ABC理论"
当孩子遇到一些让自己陷入情绪低谷的事情时 , 是那些事情引起了孩子的情绪反应吗?答案当然不是 。
真正让孩子陷入低谷的是孩子面对那些事情的态度 , 孩子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 然后为自己选择一种与当下境况相匹配的情绪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孩子选择的情绪几乎都是带有负面意义的 。 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 ,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 , 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 , 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
这么说可能有些隐晦 , 举个例子:
今天孩子在吃早餐的时候 , 不小心把牛奶给打翻了 。 这时 , 孩子和父母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
父母的反应有两种 , 一是大声呵斥孩子:"你怎么笨手笨脚的 , 吃个早餐都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 "父母想着自己待会儿要收拾打翻的牛奶 , 情绪一下子就掉落到了极点 。
第二种反应是不在意 , 甚至是刻意忽略掉自身的反应 , 然后安慰孩子:"没事的 , 你先吃早餐 , 待会妈妈来收拾就好了 , 下次要注意一点啊 , 不要这么着急 。 "
面对父母的反应 , 孩子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 一是一种心神不宁的状态 , 孩子担忧自己是否会受到父母的责怪 。 二是不放在心上 , 为自己的不小心道歉 。 "不好意思 , 我太不小心了 , 待会儿我会收拾好的 , 下次我也会小心一点的 。 "
从上面的例子 , 我们可以知道 , 面对同一件事情 , 采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 , 人们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
负面的"认知B"的三种来源
"情绪认知理论"告诉我们 , 若是孩子想从"情绪低谷"中走出 , 那么孩子就必须要及时转变"认知B" 。 "认知B"是决定孩子情绪以及行动的关键 。
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得知一些信息 , 当孩子或者是父母对待某一个事件本身有着不一样的要求时 , 孩子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 。 这两种情绪可以分为理性的情绪和非理性情绪 。
负面的"认知B"便是来源于非理性的情绪 , 也就是说 , 非理性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认知 。 那么 , 这些非理性情绪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绝对化要求:经常运用"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语
当孩子遇到事情时 , 孩子对自己接近刻薄 。 孩子选择给自己提出了一些脱离现实的的要求 , 并且时常运用一些带有绝对化意义的词语 , 比如"我必须要......""我应该要......""我现在马上就得......"
结果可想而知 , 孩子将自己暴露于过量的压力之中 , 很难专心地投入于当前的学习工作 。 若是孩子努力了许久也没能解决问题 , 最终孩子必定会真正地陷入低谷 。
- 孩子哇哇大哭,软硬不吃怎么办?用“情感引导”和孩子有效沟通
- 孩子社交能力差?家长注重“社会情感力”的培养,孩子受益终身
- 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道填空题,一看孩子的答案,就知道是奶奶带大的
- “自信”是从小培养的,关于孩子自信有4要4不要,你清楚吗?
- 圣诞老人都是假的?用“成人思维”教育小孩,只会扼杀孩子天赋
- 孩子“创造力”不足?很可能是“思维韧性”欠缺,家长得重视
- 孩子总问为什么?不要直说答案,教会孩子“思考方法论”才是关键
- 父母对孩子“性格”影响有多大?这5个关键时刻你做好榜样了吗
-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 孩子上学总迟到?并非“小”事,培养“时间观念”要从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