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最近朋友小林来和我抱怨 , 说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 冬冬从小就是被惯到大 , 现在有时讲道理都不听的节奏 。 小林说:"上次我们一家人带着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买东西 , 那个时候超市刚好有打折活动 , 人来人往的 , 很是热闹 。 "
小林说冬冬平时去超市都是挑来挑去 , 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车 , 虽然打折 , 但是价格还是很贵的 , 冬冬想要买 , 小林觉得很不实际 , 就说:"不要了 , 这个太贵了 , 而且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 , 要的话我们下次去别的地方再买哈!"冬冬听完就不高兴 , 喊着说:"我就要!我就要!买 , 赶紧给我买啦!"
到最后 , 冬冬还想赖在地上不走了 , 最后还是爷爷奶奶把孩子哄走 , 买了一些零食才肯罢休 , 小林当时被气得话都不想多说几句 , 只是心里疑惑:孩子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
小林就问道:"你说说为什么孩子可以为了玩具就在那里撒泼 , 我现在都不知道要怎样去管教他 , 现在是不是太迟了点?"
其实从上面东东的行为 ,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是缺乏规则意识 , 在公共场合没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给他人造成的其他影响 , 简单地来说就是"边界意识模糊"或是"没有边界意识" , 无法很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 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文章图片
另外 , 我们可以看出东东这样的行为其实都是父母或是长辈过分溺爱导致 , 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 , 造成孩子没有正确地区分"你我" , 也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
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 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来熟" , 到了亲戚或是父母朋友家里都是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 在家里跑来跑去 , 高兴地喊叫 , 最重要的是很喜欢到处"探索" , 总是各种翻箱倒柜找东西 , 如果是小宝宝可能大家都不会计较那么多 , 但是是个三四岁的小孩子一直这样子 , 大家可能就会有点奇怪了 , 有时孩子还跑进别人家的厨房、卧室或是书房 , 这就侵犯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了 。
孩子这样"无拘无束"的行为其实也是边界意识模糊的表现 ,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和领域 , 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就肆意的探索 , 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这对于孩子的交际会产生负面影响 。
边界意识能够让孩子分清"你我" , 也能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 , 那么边界意识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 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际呢?
论"边界意识"
现在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 , 在飞机、高铁上哭闹 , 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 , 或是总是不管不顾地打扰到别人 , 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等等 , 而他们的父母总是束手无策 , 或是直接无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 其实这就是孩子"边界意识"淡薄的表现 , 那么什么是"边界意识"?
所谓"边界意识" , 也就是边界感 , 就是指自我界限 , 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 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范围 , 在保护自己的个人和私人空间不受侵犯的情况下 , 也不会侵犯别人的空间 。
其实 , 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保留"边界感" , 这不仅是大人的相处法则 , 也是小孩子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意识 。 边界 , 并不是简单的"疏离" , 也不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 , 而是不逾矩、不侵犯 , 有底线、懂进退 , 这需要从小培养 。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文章图片
那么 , 边界意识究竟包含什么呢?其实这个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即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 。
自我边界 。
拥有自我边界意识 , 也就是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 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 能够更好地掌握自我保护能力 。
孩子有了"自我边界"意识 , 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担的责任 , 不会说被外界环境牵着走 , 也不会总是推脱或是无视自己的责任 , 有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
但是有时孩子出现错误的"自我边界"行为 , 例如推开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等 , 父母都要好好引导孩子 , 让他们明白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
他人边界 。
他人边界 , 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规则和规定 , 也就是社会共同的道德或是行为规范 。 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边界 , 也就是说孩子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 不会总是侵犯别人或是挑战别人的忍耐极限 ,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 , 受到大家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