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10种常见的抗病毒药发挥功效各有“奇招”

_原题为:10种常见的抗病毒药发挥功效各有“奇招”
□胡佳惠
抗病毒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繁殖来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疱疹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出血热、乙型肝炎等。
dn10种常见的抗病毒药发挥功效各有“奇招”】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根据作用不同,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5类,含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 V)药物,如吲哚那韦、奈非那韦、地拉韦定、奈韦拉平等;抗巨细胞病毒药物,如膦甲酸钠、更昔洛韦等;抗肝炎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德福韦、拉米夫定、利巴韦林;抗疱疹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扎那米韦等。
常见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特点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一种广谱抗病毒药,通过抑制DNA和RNA的合成来阻止病毒复制。该药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疗效。其口服不良反应少,偶有消化道反应、头晕、皮疹;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免疫抑制及肝功能异常。
阿糖腺苷一种抗DNA病毒药,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DNA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用于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水痘、慢性乙肝的治疗,外用可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该药副作用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共济失调、肌痛等,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及骨髓抑制,停药后可恢复。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属于开环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皮肤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等。因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乙肝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还可用于此类病毒感染的治疗。该药副作用主要包括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还可出现皮疹、荨麻疹和发热等过敏症状,另外有可能导致肝酶和肌酐升高、白细胞减少、贫血,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应慎用。
更昔洛韦(丙氧鸟苷)属于抗DNA病毒药物,可在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作用下转化为活化的三磷酸型,并能在受感染细胞中高浓度地持续存在数天。该药是儿童严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一线用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其口服吸收差,主要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其他副作用还包括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心律失常等。
万乃洛韦(伐昔洛韦)一种抗DNA病毒药,新近获准用于带状疱疹和复发性生殖道HSV感染。该药口服易于吸收,吸收后分布广泛,以消化道、肾、肝、淋巴结、皮肤中浓度为最高。儿童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尚未完成,预计儿童能很好耐受。其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拉米夫定一种嘧啶核苷类似物,其可掺入新合成的病毒DNA中,使DNA链延长终止而发挥作用,还可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主要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不用于急性肝炎。该药口服能迅速吸收,用药期间应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
金刚烷胺属于抗RNA病毒药,通过阻止病毒脱壳及核酸释出来抑制病毒复制,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该药口服吸收完全,药物在鼻腔分泌物、唾液、肺中分布较多。其副作用包括嗜睡、乏力、焦虑、共济失调、心力衰竭、体位性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皮疹等。
金刚乙胺属于抗RNA病毒药,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表面电荷,抑制病毒穿入敏感细胞和释放核酸的过程,抑制病毒的增殖,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的治疗。其副作用包括头晕、嗜睡、易激动,甚至出现谵妄、抽搐、运动失调等神经系统副作用和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有癫痫病史者忌用。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目前获准用于临床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包括扎那米韦和奥司他韦,其中奥司他韦已在我国被批准使用,其活性代谢产物能够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等,发生率为6%~15%,大多症状较轻,停药后即可消失。少数人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
干扰素干扰素是病毒等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发挥抗病毒的作用。一般将干扰素分为α、β、γ、ω四种类型,其中α和γ型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以α型干扰素为例,它可抑制DNA和RNA病毒的合成,常用于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感染,小儿病毒性肺炎,带状疱疹,尖锐湿疣及艾滋病等的治疗。其副作用包括发热、寒战、乏力、肌痛、关节酸痛,偶有消化道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他副作用还包括脱发、心动过速、皮疹、高血压、精神异常及肾功能改变等。(来源:药葫芦娃)(胡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