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武帝作为一代国君 , 对用人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 他虽然是在贵族大臣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的 , 但是他并不会由此就特别任用贵族 , 所以汉武帝的用人原则是不在意对方的出身 , 这一点对汉武帝来说非常重要 , 一是能够减弱贵族朝臣对皇帝的控制和影响 , 二是有利于皇帝扶植自己的力量 。
文章图片
公孙弘给的仕途经历就充分说明了汉武帝的用人原则 , 公孙弘从花甲之年入朝 , 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就从布衣成长为宰相 ,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为人之道是非常厉害的 , 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孙弘和汉武帝在某些方面是hi不谋和的 , 音系汉武帝才会如此的重用公孙弘给 , 所以研究公孙弘的仕途经历也就相当于研究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
其实 , 公孙弘的为仕之道展现的还不只是汉武帝的用人方面 , 还包括汉武帝对其他事物的看法 , 例如儒学 。 公孙弘不是纯粹的儒者 , 也受到了儒家的影响 , 所以他在行事的时候 , 有时体现儒家的做派 , 有时又会体现一众老道的圆滑 。 那么汉武帝欣赏的到底是公孙弘的哪一面呢?
文章图片
公孙弘的仕途起步非常晚 , 他从四十岁才开始学习 , 后来通过一次朝廷选拔人才的机会 , 公孙弘交上了一分如何治国的对策 。 汉武帝看到之后 , 就将公孙弘选拔了上来 。 从公孙弘被选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 公孙弘出身贫民 , 这反映了汉武帝重视人才不看出身 。 从此以后 , 公孙弘的仕途之路就开始了 , 并且之后的仕途一路顺畅 。
公孙弘从被提拔到北任命为宰相 , 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 , 这个时间长短非常让人羡慕 , 公孙弘究竟有什么样的才能深受汉武帝喜欢呢?也就是说汉武帝如此重用公孙弘的原因 。 其实一开始 , 公孙弘并没有受到汉武帝的重用 , 不仅如此 , 公孙弘干的第一份差就受到了汉武帝的冷落 。 所以公孙弘之所以有后来的仕途顺畅 , 也是他从一件件事情当中总结得出的经验 。
汉武帝派公孙恭干的第一件事是到四川调研 , 之所以到四川 , 是因为汉武帝在四川这里调发了几万军民凿山开道 , 但是由于过程太过辛苦 , 所以有很多的士卒和百姓都逃走了 , 并且传出劳民伤财的传闻 , 汉武帝听到传闻之后 , 决定派人去检查到底发生了什么 。
文章图片
公孙弘回来之后向汉武帝称开发四川之地 , 不仅劳民伤财 , 而且对控制西南边将用处不大 。
《史记》记载: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
公孙弘虽然是实话实说 , 但是汉武帝听了并不高兴 , 并且没有下令停止可继续开发四川之地 。 从汉武帝的态度中 , 公孙弘得到了极大的教训 , 就是当皇帝交代任务后 , 朝臣将事情实实在在的完成了 , 将结果如实上告之后 , 未必能够让皇帝感到满意 。
这件事给公孙弘的影响 , 就是在日后公孙弘每替皇帝做一件事 , 都要揣摩皇帝的意思 , 公孙弘由此懂得说让皇帝满意的话 , 所以每当有什么要上告皇帝的时候 , 公孙弘都只将事情上报 , 而不加以评说 , 任由皇帝发表意见 , 即使与皇帝的意见不一样 , 公孙弘也很少进行表达和反驳 。 公孙弘的这种做法很是圆滑 , 同时这也是为何汉武帝越来越赏识公孙弘的原因 , 因为汉武帝觉得公孙弘很听话很明白自己 , 甚至觉得公孙弘是一个品行敦厚的人 。
《史记》记载:于是天子 , 察其行敦厚 。
于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将公孙弘提拔为左内史 。 公孙弘已经通过圆滑处事尝到了甜头 , 自然不肯放弃 , 并且也越来越过分 , 后来有一次跟大臣们约好了用统一的口吻回复皇帝 , 但是看到皇帝因为大臣的意见而大为生气时 , 公孙弘此时马上调转方向 , 转而攻击大臣的意见如何的不好 。
这件事以及类似此事的事情发生了的次数多了 , 给公孙弘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 一是越来越手汉武帝倚重 , 二是因为公孙弘过于建站 , 所以其他大臣们越来越瞧不起公孙弘 。 后来 , 虽然大臣们对公孙弘多有不满多有怨言 , 但是由于公孙弘擅长揣测皇帝的心思 , 并且为人老道圆滑 , 所以在汉武帝看来公孙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 仍然认为公孙弘非常敦厚 。
《史记》记载:上益后遇之 。
就这样 , 凭借一双奸诈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 以及善于揣摩的心机 , 公孙弘很快北提拔为宰相之位 。
- 以色列各色人种都有,吸引力还是挺强的
-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体育可以改善五大性格弱点
- 孩子写字丑,以后中高考要吃大亏,抓好这3点,促使孩子练出好字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
-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懂《诗经》真的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 林徽因|老照片可以修复后,林徽因秒杀众网红,看到慈禧后不淡定了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 康有为|康有为选老婆不仅漂亮,还有一个硬性要求,是男人梦寐以求的
- 李治为何赐死高阳公主?她和辩机私通,以及参与谋反是真是假?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家,与苏秦齐名,以连横之术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