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每辆车卖1万元设备,“不造车”的华为打算这么做生意

(观察者网讯)
“目前已经在这一业务投入10亿美金 , 即便不做国外市场 , 每年每台车平均获得一万人民币的收入 , 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 当然 , 华为做任何一个产业都聚焦全球 , 不仅仅在中国市场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不久前如是说 。
华为为什么不造车?随着华为汽车BU近期的一系列密集发声 , 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 。
在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前夕 , 华为举办HI新品发布会 , 发布了包括4D成像雷达、AR-HUD、MDC810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 。
随后的采访人员圆桌会上 , 有人就“每台车赚1万元”的说法提问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 ,
“徐董事长说‘每辆车赚1万’ , 这给我们提的要求 , 我们今天发布了这么多部件 , 总体上只要能卖出去 , 还是有可能实现 。 但是不是每辆车都能用?这是我们的愿景 , 我们想要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 如果华为自己造车 , 那我们只能带入华为造的车 , 是吧?”
华为|每辆车卖1万元设备,“不造车”的华为打算这么做生意文章插图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分析 , 这个车是北汽新能源的 , 按惯例成败由北汽总抓负责 , 品牌营销生产销售是整车厂的 。 华为是操作系统、快充、自动驾驶等部件供应商 。 这是传统理解 。 但是这个供应模式有创新 , 看上去两家起码是合作共同推出产品的关系 , 华为主导营销 。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模式 。 从Huawei inside的宣传来看 , 这种合作不是独家的 , 而是样板式的 。 其它厂家看效果好 , 也和华为合作没有障碍 。 如果也是华为营销主导 , 甚至出现了“华为车”品牌概念 , 那是汽车行业的大事件 。 整车厂就变成了华为的生产厂 , 最关键的品牌营销是华为主导的 , 利润分配就不是部件供应商的关系了 。 如果从钱上都是华为主导 , 那就真出新模式了 。
翻页为圆桌会议讨论实录:
发言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融合传感雷达&摄像头产品部总经理苗立靖及各媒体采访人员 。
王军:那个还真不是我们拍的 , 我是天天做没感觉了 , 但是每个版本都在进入 。 2019年第一次看我们和一个国际车企合作的一个视频 , 也是这种路测的视频 , 其实当时感觉已经很好了 , 经过两年的打磨 , 体验越来越好 。
其实越来越好的核心是两个:一个是更多的corner case可以处理的 , 另外一个是拟人化 , 拟人化纵向的刹车的舒适感 , 因为遇到问题必然要点刹或者是急刹 , 这种纵向的舒适感确实增强了非常多 。
另外 , 可以主动做车流、人流的判断 , 有障碍物的时候可以采取变道 , 不规范交通规则下变道 , 所以是不断进步的过程 , 有些细微的变化是体现在乘车体验上的 。
有些是内部的比如说功耗 , 我们刚刚发布的MDC810 400的功耗要达到多少 , 特别是现在续航里程要求这么高的情况下 , 电池的成本又这么高的情况下 , 能少一度电就少一度电 , 其实内部的优化也给了我们一些很大的压力 , 所以说我们无论硬件设计还是算法的优化上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
【华为|每辆车卖1万元设备,“不造车”的华为打算这么做生意】做到今天 , 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对外宣传过 , 这次也不是专门的为了宣传而宣传 , 只是把我们阶段性的成果给大家体验一下 。 我相信再经过半年到一年 , 半年正式商用的时候 , 我相信体验会更好 , 这个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
但是华为公司 , 特别是我们在智能汽车零部件业务这一块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 绝不仅仅只有自动驾驶技术 , 自动驾驶技术只是我们一方面 。
今天我们新品发布会 , 主要是把其他的技术和产品也推荐给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 , 比如智能座舱、融合传感、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相关的一些业务 。
我们华为分两块业务:第一2B ICT业务 , 第二是消费者2C的业务 。 我们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2B的业务 , 但是我们做的产品确实跟最终消费者息息相关 , 特别是最终消费者的体验 , 包括最终座舱的体验 , 包括最终自动驾驶的体验 。
包括王雷发布的热管理 , 一方面给内部散热 , 还有一方面空调舒适性 。 也涉及到2C最终用户的体验 , 所以说我们这块业务既是2B又是2C 。 我们一方面进入到汽车行业是战战兢兢的 , 汽车行业安全、可靠、耐久、舒适要求非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