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 五 )


5
再次除颤后 , 苗挺的心电图有了新变化 。
刘童认得眼前的这种波形 , ST段(心电图的一个波段)陡然抬高 , 形状像一座墓碑 , 医学界就把这种波形叫“墓碑样”心电图 。
出现这种心电图波形的急性心梗患者 , 心肌通常已经受到严重损伤 。
不等众人反应 , 缺血、缺氧的症状开始向苗挺的全身扩散 。 他血氧含量降到80%左右 , 严重低于正常人95%以上的数值 , 手指和脸上皮肤开始变得乌紫 。
“苗老师还能不能回得来啊?”有护士小声问 。
没人回答 。 这时 , 急诊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和麻醉科的医生都已经到场 , 抢救团队甚至准备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 , 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病人心肺功能衰竭 , 建立体外循环 。
他们继续尝试常规手段 。 一针肾上腺素注入苗挺体内 , 用的是最大剂量 。 这剂“强心针”起了效果 , 监护仪显示 , 苗挺恢复了自主心跳 。
刚跳了十几下 , 第三次室颤又来了 。
这一次 , 是场“电风暴” 。 除颤后 , 苗挺的心脏又停跳了 。 这让刘童感到绝望 , 3次除颤 , 病人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 更何况 , 在他的临床经验里 , “即使一切都做得很完美 , 仍有15%-20%发生‘电风暴’的病人出不了抢救室” 。
当天 , 心内科副主任秦芳也在抢救现场 , 她是苗挺多年的老搭档 。 她用手机给苗挺拍了张照片 , 然后发到家庭群里 , “老苗可能不行了” 。 她看到身旁站着的另一位同事 , 紧盯着抢救床 , 双手紧握 , 浑身颤抖 。
一位医生上前拿手电照射他的眼睛 , 观察瞳孔有没有收缩——抢救已经进行了十几分钟 , 他们在确认要不要放弃 。
病人的瞳孔收缩了 。 这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反射之一 , 抢救继续 。
李嘉文再次准备插管 , 她弯下腰 , 瞟见有麻醉师在场 , 忽然停了下来 。
“老师 , 您来 。 ”她望向同事 , 或者说是队友 。
麻醉师走上前 , 用电子喉镜辅助 , 就像他每天都在做的那样熟练 , 一次就插管成功 。
苗挺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得到改善 。 从阿-斯综合征发作开始 , 抢救已经进行了快20分钟 , 在心脏骤停抢救中 , 这已经算是比较长的时间 。 再往后 , 就算抢救回来 , 病人的预后可能也不会乐观 。
就在这时 , 苗挺发生了第四次室颤 。 紧急除颤后 , 刘童看到 , 苗挺恢复了心跳 , 虽然微弱 , 但却是自主跳动 。
紧接着 , 有医生看到苗挺的眼皮轻微跳动 。 然后所有人都看到了 , 他的手脚也有了动弹 。 突然 , 他“嗷”地一声开始呕吐 , 医生赶忙把他的头扶到侧面 , 防止误吸 。
这是个不太“利落”的结局 , 但已经没人在意这些 。
“耶!”李嘉文和同事们互相对视 , 忍不住地喊出了声 。
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文章插图
苗挺和妻子 。 受访者供图
6
抢救室外 , 苗挺的妻子站在原地 , “脑子一片空白” 。 其间有护士不断出来 , 拿着一堆文书让她签字 , 她几乎没有犹豫 , 全部同意 。
“我相信医生 , 只要是对他有利的处置 , 尽管上就行 。 ”半个月后 , 她回忆这场风波时 , 语气依然坚定 。
从医30多年 , 秦芳见过太多生死 , “已经看得很开” 。 但那些“本有机会拉回来 , 却因为一些非医疗原因没能留住”的患者 , 每次都会让她揪心 。
她见过一些急性心梗患者的家属 , 手术前要等所有家庭成员到场商量后 , 才签字同意 , 结果病人已经被“耽误”了 。 还有家属不顾医生着急催促 , 被告知病人等不起 , 还是要打一圈电话 , 找到“权威医生” , 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同意手术 , 结果是悲剧 。
“苗挺这件事 , 在家属的层面 , 可能一分钟都没耽误 , 整场抢救完全由医院主导 。 ”在她看来 , 家属对医院的信任 ,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从抢救室出来后 , 苗挺被推到导管室 , 刘童为他做了介入手术 , 在动脉血管里安装支架 。
“他的整个右侧冠状动脉堵了一半 。 ”刘童感叹 。
晚上8点半 , 手术结束 。 下班后 , 刘童换上便装 , 在回家路上发朋友圈 , “终于把这个不听话的‘老小子’捞回来了” 。
术后 , 医生给苗挺用了镇静剂 , 他在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了3天 。 前两天 , 他一直高烧不退 , 医生从他的肺泡里抽出了异物 , 是白菜帮子和肉馅 。
出院后 , 苗挺对发病时的记忆是一片空白 。 除了这一点 , 他身体几乎没什么大碍 。 只是胸口的疼痛、两臂的淤青 , 还有介入手术留下的瘀血还在提示着他 , 那天他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