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

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文章插图
医护人员正在抢救苗挺 。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作者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杨海
编辑 秦珍子
这是一场无声的风暴 。
抢救床上 , 苗挺的眼半睁着 , 无光 。 他的衣服被剪开 , 身上贴着电极片 。 心电监护仪发出急促的报警声 , 提示病人正在经历致命的心律失常 , 屏幕上一条剧烈震荡的曲线不断向前滚动 。
心脏室颤来了 。
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一医院)的急诊科抢救室 , 发生室颤的病人并不少见 , 但每次都会让医护人员进入最紧张的状态 。 它常常出现在人临终前 , 由循环衰竭引起 , 几乎与“一条直线”同样凶险 。
接下来 , 抢救的每一分钟都被拆成60秒计算 。 医生和护士的动作像是按了快进键 , 接力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道、上简易呼吸机、准备除颤仪……他们顾不上抬头 , 一边操作 , 一边报告着各种生理指数 , 发出指令 。
苗挺听不到这些 , 他心跳、呼吸停止 , 意识完全丧失 , 看上去格外平静 , 对抢救毫无反应 。 但在皮肤和骨骼之下 , 他的心脏正在经历一场惊涛骇浪般的风暴 。
医学上把24小时内、出现不少于2次室颤的现象称作“电风暴” 。 接诊急性心肌梗死(下称急性心梗)病人时 , 这是医生最不愿看到的症状之一 。 苗挺在20分钟内室颤了4次 。
如果把急性心梗发作看成一个人挂在悬崖边的树枝上 , 那么“电风暴”来临时 , 树枝就裂开了口子 。 全球最权威的心脏病医学组织之一 ,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把“电风暴”定义为“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 。
这场风暴还搅动着一医院的急诊科 。 抢救开始后 , 15平方米的抢救室里 , 围了11个医生、护士 。 有人不断闻讯赶来 , 只能站在一旁的空地上观望 。
眼前的病人既是他们的“老主任” , 也是他们的“教官” 。 苗挺曾任一医院急诊科主任10年 , 后又调到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下称急救中心) , 主管急救培训 。 此刻急诊科几乎每一个参与抢救、或只是站在一旁焦急等待的医护人员 , 都曾接受过他的急救技能训练 。
现在 , 考试时间到了 。
1
2月27日是个周日 ,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后 , 成都的气温降到12摄氏度 。 除了这突然的“倒春寒”外 , 那一天没什么特别 。
临近中午 , 苗挺换上呢子大衣 , 准备出门 。 每到周末 , 他和妻子都会去老城区看望母亲 。 妻子记得 , 那天他精神不错 , 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轻松开了下来 。
苗挺做事风风火火 , 看起来总是精力充沛 , 好友喜欢用“豪放”概括他的性格 。 他65岁 , 刚从急救中心培训科退休两年 。 他曾是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常委、四川省急诊医学专委会常委 , 是急救领域 , 尤其是心源性猝死急救领域的专家 。
延迟3年才退休的苗挺还是闲不住 。 公安、铁路、机场 , 还有他最熟悉的医疗系统 , 都经常请他讲课 。 他总是欣然赴约 , 去传授基础或者高级的生命支持技能 。 2021年的前57天里 , 他至少做了18场急救培训 。
出事前一天 , 他还在给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团队作AHA(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ACLS(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培训课程 。 当天 , 他在朋友圈上传9张上课时的照片 , 配文“继续培训” 。
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文章插图
苗挺在一次急救培训中 。 受访者供图
7日 , 他难得休息 。 下午1点多 , 老母亲准备好了儿子最爱吃的手工包子 , 猪肉白菜馅儿 。 苗挺和往常一样 , 吃了3个 。 其间 , 一家人拉了些家常 , 没有任何值得情绪激动的话题 。
聊完天 , 母亲和妻子收拾碗筷 , 苗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 很快就打起了呼噜——这是他在医院急诊科养成的习惯 , 总上夜班 , 午睡就成为必需品 。
妻子忙完也睡了过去 , 不知过了多久 , 迷糊中 , 她感觉身边有些响动 。 睁开眼 , 她看到苗挺皱着眉头 , 脸色苍白 , 一只手捂着胸口 , 在那张三人沙发上来回挪动 , 看起来焦躁不安 。
她警觉起来 。 在家中 , 苗挺要求所有家人都要掌握急救技能 , “就连我10岁的孙子都懂心肺复苏的原理” 。 几十年来 , 苗挺每成功抢救一个病人 , 她都要当一次听众 , 看他手舞足蹈地复述整个过程 , 她清楚那些病人的特征 。
苗挺喜欢社交 , 朋友又大多是医疗圈子里的同行 。 她已经数不清听他们交流过多少个病例 , “胸痛”“脸色变化”“出汗”是几个最常出现的词 。